(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13课:诗词三首》教案教学设计第4页

  五、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第二课时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新课导入

  "花好月圆人团聚"是我们中国自古以来就崇尚的美好时刻。月亮的圆缺,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想。明月与诗词天生结缘,明月激发诗兴,诗词随明月而发。让我们来学习苏轼的咏月绝唱《水调歌头》。

  二、自学指导(一)--预习与交流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琼(qióng) 绮(qǐ) 婵娟(chán) (juān) 阙(què)

  2.作者链接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与父苏洵,弟苏辙合称"三苏"。他在文学艺术方面堪称全才。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在艺术表现方面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代很有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喜作枯木怪石,论画主张"神似"。

  3.背景链接

  《水调歌头》作于丙辰年,即宋神宗熙宁九年,苏轼因乌台诗案备受折磨,被贬黄州。写此词时,作者39岁,除政治不得意外,苏轼兄弟情谊深厚,他与苏辙在颍州分别后已有七年不见了,但无缘相会。时值中秋,苏轼赋词怀之。

  三、自学指导(二)--合作与探究

  学习《水调歌头》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读通词意

  丙辰年的中秋节,高兴地喝酒(直)到(第二天)早晨,(喝到)大醉,写了这首(词),同时怀念(弟弟)子由。

  明月从何时才有?手持酒杯来询问青天。不知道天上宫殿,今天晚上是哪年。我想要乘御清风回到天上,又恐怕月宫里美玉做成的楼宇受不住高耸九天的冷落、风寒。起舞翩翩玩赏着月下清影,归返月宫怎比得上在人间。

明月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雕花的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人(指诗人自己)。明月不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却为何总在亲人离别时候才圆?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以来难以周全。但愿离人能平安健康,虽然相隔千里,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