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一 师说 教案第3页

师:确实是这样,士大夫作为"高管",封杀了师道,上梁不正下梁歪,还有个词叫上行下效,致使社会处处皆愚。那么,这三段文字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手法?

生:对比论证,把古代从师之道和社会风气做了对比,耻从师害己,不善师害子,嘲相师害人。

师:从愚己、愚己与子到愚己与人,愚的范围越来越大,愚的社会层次愈来愈高,可见以上三层愚之论的关系是......

生:逐层深入。

师:我们来给这三层愚之论列一个小标题,你认为"轻师必愚"和"轻道必愚"哪一个更合适?同学们可以自由发表见解。

生1:我认为拟"轻师必愚"更好,因为人们要从师才能学道,从师是学道的基础。

师:也就是说从师是学道的必经途径,你说得挺好的,要自信。

生2:我认为是"轻道必愚",因为文章中有个观点是以道为师,师不一定都是传道之人,但有道之人皆可为师。

师:你的辩证思维能力很强。有的人看上去从师了,但不一定能学到道,万一择错了老师就麻烦了。还有谁想表达自己的见解。

生3:我觉得是"轻道必愚"。因为上节课我们学过择师的标准是"道",即"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文章第一段第一行提到"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道"指"先王之道",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思想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是灵魂和根本,可见"道"非常重要。而且纵观全文,出现了很多"道"字,最后一段作者说"余嘉其能行古道",而不说"余嘉其能从师",可见作者偏向于论道,这篇文章是以"道"为出发点的。

师:言之有理,但她关于最后一段的议论有一个明显的漏洞,谁抓到了?

生4:作者在最后一段也提到了李蟠"学于余",所以叶馨同学用这个来论证她的观点还有欠考虑。

生5:我觉得用"轻师必愚"也有一定道理,因为一个人从师是因为心中有惑,从师就能解惑。

生6:我赞同他的观点,文章标题就是"师说",而且开篇第一句就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可见不从师就不能学道,而且古文一般都喜欢在开篇提出中心论点。

师:你扣住标题和开篇观点句论证自己的观点,很有说服力。但老师也补充一点,古人也喜欢把几个观点安插在文中分说。

(生笑。)

师:大家都争执不休,其实选哪一个做标题,我们不必达成共识,关键是把握"从师"与"重道"的关系,前者为形,后者为质。我个人倾向于选"轻道必愚"为标题,因为文学创作有个讲究,就是你有再深刻的观点都不要和盘托出,要蕴含在文章中,交由读者去领悟。能把文本内核挖掘出来作为小标题,似乎更为妥当,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大家可以保留自己的观点。

师:南宋文人黄震写了一段文字来评论这三层愚之论。他说:"前起后收,中排三节,皆以轻重相形。初以圣与愚相形,圣且从师,况愚乎?次以子与身相形,子且择师,况身乎?末以巫医、乐师、百工与士大夫相形,巫、乐、百工且从师,况士大夫乎?公之提诲后学,亦可谓深切著名矣,而文法则自然而成。"你是否完全同意这其中的观点?

生:这段话对文中的对比论证做了精要的概括,但我认为这三段前面确有起句,即"嗟呼,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但后面并没有总结句。

师:既然大家认为此三段前起后无收,可否通观愚之论,仿照以下参照句的句式,给这三段写一个结论句。参照句为"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师:大家都写得差不多了,请各个小组交流一下你们所写的总结句,讨论并评价优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