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六国年表 学案(1)
2017-2018学年苏教选修《史记》选读 六国年表 学案(1)第4页

  译文:东方是事情开始发生的地方,西方是事情最终成熟的地方。

  (2)非必险固便形势利也。(判断句)

  译文:这并不一定是凭借地势险要的有利条件。

  (3)学者牵于所闻。(被动句)

  译文:有学问的人拘泥于自己的见闻。

  (4)誓盟不信。(被动句)

  译文:立下的誓词盟约也不被彼此相信。

  (5)威重于诸侯。(状语后置句)

  译文:权势比其他诸侯还高。

  (6)至献公之后常雄诸侯。(省略句)

  译文:到秦献公以后(秦国)常常胜过其他诸侯国。

  (7)营岐雍之间。(省略句)

  译文:(在)岐、雍一带苦心经营。

  (8)《诗》《书》所以复见者,多藏人家。(固定句式)

  译文:《诗》《书》再现人世的原因,是它们大多被民间收藏。

  [常识·速览]

  

  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秦统一天下后,采取"焚书坑儒"的残酷政策,钳制人民的思想。大量的史书被无情地销毁,六国的历史在这里几乎成为空白,六国可以为后人借鉴的一些经验教训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当时,一些学者不能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评价历史。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司马迁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以挽救历史、还历史以完整面目为己任,不辞辛苦,广泛地搜集资料,去芜存精,将六国史料整理成《六国年表》,上承《春秋》,纠正当时人们的一些错误认识,以启后人。

  

  表

  "表"的创制,是《史记》体例的一大特点。此类文章列记事件,使之纲举而目张,以简御繁,一目了然,便于观览、检索。《史记》中共有表10篇,可分两类:一类是大事年表,"年经事纬,纵横互订";另一类是人物的年表,一些传不胜传的人物,就以表载之。

  [整体·探究]

  1.司马迁是怎样评价秦国的?

                                      

                                      

                                      

                                      

                                      

【答案】 司马迁在序文中谈到了战国阶段形势的主要特点:诸侯中的大夫执掌国政,晋国的六卿独揽国家大权,田常杀死齐简公,诸侯也无动于衷,纷纷忙于战事,各国的要务在于加强军事兼并,阴谋诡计无所不用。在这种情况下,秦以武力统一了六国。司马迁认为,不要因为秦国后来的短暂就否定了它的一切,必须看到它在中国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是"世异变,成功大"。由此,司马迁提出"法后王",就是要效法秦的顺应时世而变化以促使国家统一而获得历史前进的政策主张。司马迁的认识具有醒人耳目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