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3化学方程式》教案教学设计
免费下载新浙教版八年级下册科学《3.3化学方程式》教案教学设计第4页

阅读思考强化定律适用范围 PPT显示并组织学生【阅读思考】 【阅读思考,回答】科学家经过大量的类似严密实验,都支持"质量守恒定律"。它是否放之四海都皆准呢?后来卢瑟福、查德威克、居里夫人、爱因斯坦等人证明在核反应前后(如秦山核电站的反应堆)质量减小,因而我们强调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什么反应(变化)? 总结提升获方法性情感态度价值观

1.组织学生齐读核心板书内容;

2.组织学生思考回答科学方法总结,对(1)、(2)、(3)较简单,让学生自己回答。(4)学生回答不上,不必强求,教师可以提供意见。

1.【齐读】核心板书知识内容;

2.思考回答科学方法总结:

(1)对既没有气体参与,又无气体生成和烟生成的反应可放在什么装置中作,就可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2)对有气体参与,或有气体生成和烟生成的反应必须在什么装置中作,才可以证明质量守恒定律?并需排除什么干扰?

(3)善于利用什么科学方法从多样化的复杂事物中寻找规律?

(4)实验或事实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但实验设计时,往往要控制变量,排除各种干扰变量,所收集的证据才是可靠的;对事实,观察者往往忽略某些干扰因素,导致分析错误。因此当面对实验现象或事实与假设相矛盾,研究者首先审查的是什么? 当前许多人想当然的认为"当事实与假设不一致,应该修改假设"。这是错误的、违反人的自然思维特点。弗朗西斯.培根认为:人有种族偶像的偏见思维(人总感觉自己是万物的尺度)。皮亚杰说的更透:人的认识首先是同化思维(原有观念同化事实),然后是顺应(在确凿证据面前改变原有观念)。苏格拉底的精神助产术就是尊重自然人的自然的残缺思维的基础之上帮助学习者自我认识,而不会把学习者当作完人看待。因此研究者首先审查实验或事实是否干净,然后再审查假设。这也是科学中理性与非理性并存的原因。这是当前科学界需要调整的,否则就是谬误。 学生质疑 【引导】一样的,质疑他人、老师、科学家的观点或假设关键就是所提供的实验或事实干净吗?即符合单一变量原则吗?各种干扰因素都考虑或排除了吗?实验多次吗?所选的实验样本与数量是否足够以排除偶然性。这节课中,你有质疑老师的地方吗? 随机。若提不出请学生评价甲样本实验教师设计与教材谁更干净。 1. 质疑是一种高级思维,是在对他人观念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发生的一种心理与行为。学生能质疑,则质疑,不作强求。但教师提出质疑的方向也是有益的。

2. 方法上的学以致用。

学以致用 1. 提供所需解释的事实;预测鉴定的对象;

2. 注意学生讨论后,对解释2教师提供等式的方法解释,使解释模式化;

3. 对预测C2H6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物质,有些学生很可能回答生成C和H2 ,要让其他同学发表意见,并且说明理由,最后老师需点明这是人类思维的缺陷:不要忘记别人的功劳,今后谨防这种情况。

4. 对鉴定蜡烛所含元素,往往学生说的不全,需调动其他学生补充。

1.讨论着解释事实:

(1)为什么蜡烛燃烧后质量减轻?

(提示:蜡烛 + 氧气 二氧化碳 + 水)

(2)若把蜡烛燃烧后,剩余蜡油与产生的CO2与H2O一并收集称量,将会超过原蜡烛的质量。

2. 预测与鉴定

(1)乙烷化学式是C2H6,请预测它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的物质可能的是( )

A.N02与H2O B.C和H2

C.SO2和H2O D.CO2和H2O

(2)已知:蜡烛 + O2 CO2 + H2O,请鉴定蜡烛中所含的元素种类可能情况。 阅读感知更高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教师PPT提供阅读材料,学生阅读:

"求事物的相同与不同,或求变与不变"其实在我国道家思想中求道的过程也是此意。但在整个中国历史长河中,无论儒家还是道家,追求阴阳理论对所有事物的触类旁通,认为只要达到这样的境界会什么都懂。

我们宋代学者范成大《峨眉山行记》中说到:"山上的千万年造就的雪水(与越老越厉害的思想糟粕差不多),没办法烧熟食物,我之前知道这一点,就从山下提一罐水上来了,可是,才够我自己用的啊!"却不肯带到山下进行实验检验。

缺乏对假设、理论的实验检验意识与行为正是我国的主流文化。这也是我国近代史是一个屈辱史的原因。

在这节课中,我们通过以"碳酸钠粉末与稀盐酸反应为样本,进行不断改进实验,才肯承认质量守恒定律是正确的,且爱因斯坦等人认识它只能适用于化学反应,而不是普适真理"等的学习过程,感受到科学需要建立在可检验性的基础之上,承认科学是因残缺而修正发展,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触类旁通的虚幻境界(即猜想、假设阶段)。

唯有如此,我们的民族、我们的祖国才有希望强大,才会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祖先的基因才会代代相传。把握科学实证的精神,是我、是你,是我们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