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祝福 教案7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祝福 教案7第3页

③ 小说中的"我"与作者是否是同一个人?

设计意图:对于作品中的"我",学生在阅读的时候往往和作者相混。利用叙事学的理论加以明确,会让学生对这个问题的理解更加明晰。

事件中的"我"与作者并不是同一个人,而是在事件中讲述故事的人。这个人在叙事学中有个专有的名词,叫做叙述者。文章的作者只是负责记录讲述的故事。所以,"我"要加上引号作为特定称谓,代表特定的意义。

3、 安排第一部分的目的是什么?

为故事的展开铺设悲凉的背景,为悲剧的形成探究深刻的原因。

多媒体使用:将背景变化为凄惨、悲凉的画面。烘托悲凉的气氛。

小结:历史是人类认识自己的一种手段,对各种人间悲欢离合之事的记载与对社会兴衰发展规律之昭示,不仅具有意义,更具有"意味"。--《小说叙事学》徐岱

4、 第二部分详细叙述祥林嫂的故事,使用了第三人称。人称的变化对故事的讲述有什么作用?

多媒体使用:设计图片分别表现"我"的视野范围和掌握全局的全知者的视野范围。让学生明白视角的含义。

第一部分站在"我"的角度,祥林嫂也是我眼中看到的祥林嫂,因此具有一定的片面性和局限性。

若使读者对事件的了解既全面又真实。仍然使用第一人称是不能达到这个目的的。只能用第三人称。下文对祥林嫂的一生经历遭遇要进行更完整、更深切的介绍,全面的讲述祥林嫂的经历,刻画与之相关联的各色人等的面孔。就要求只能采用第三人称视角。

在叙事学中,第三人称称为全知视角,全知全能,无所不知,无所不在,只有这样才能解答读者的疑惑。刚刚学过的《林黛玉进贾府》使用的就是第三人称全知叙事。中国古代小说绝大部分使用的是全知视角,目的就是让读者掌握全局,全面了解,从故事中认识历史,警戒劝谏。

设计意图:小说阅读中往往关注情节、环境和人物,忽略作者在形式上的隐形安排,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意识到小说写作中的技巧及技巧后面的深刻含义。以指导学生在以后的小说阅读中关注技巧。

小结:在小说技巧中,整个错综复杂的方法问题,都要受到观察点影响。

--卢伯克 英国小说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