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丑石》教学设计第3页

          丑 石

贾平凹

 

 一、课前预习作业设计:(了解学生对美与丑的理解,从孩子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正确理解本文主旨)

 1、请大家留意观察身边的美与丑,说说你认为的美和丑分别是怎样的?并试着举一个事例说明。

 2、认真阅读课文三遍,说说你是怎样看待文中的丑石的?

  3、预习字词

 二、课前预习检查:(发现问题,探讨解决问题)

 三、新课学习:

 (一)导入

 同学们对美与丑有自己的判定标准,因为判定的角度不同,因素不同,那么对美丑事物的感情也就不同。今天,让我们借助贾平凹的一篇散文,来增强我们对美丑的进一步认识。

 (二)作者简介:(陕西人的骄傲)

 原名贾平娃,1952年出生,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全国政协委员,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安市人大代表,西安市作家协会主席。1974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小说集《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腊月·正月》获中国作协第3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满月》获1978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废都》获1997年法国费米娜文学奖;《浮躁》获1987年美国美孚飞马文学奖,最近获得由法国文化交流部颁发的"法兰西共和国文学艺术荣誉奖"。

 (三)字词掌握情况检测:(朗读、听写、表达造句)

 四个方面:音、形、意、词语的运用

 (四)讨论交流、整体感知课文:

 1、本文先写了丑石的"丑",作者主要从哪些方面表现它的丑的呢?

  2、但是天文学家说他是"以丑为美的"?为什么?

 (五)结合学生的讨论深入分析课文:

 1、齐读第一段,思考:

 第一段作者写到:"我常常遗憾我家门前的那块丑石呢",作者"遗憾"它什么,为什么"遗憾"呢?这一句的作用是什么?(把握作者的情感)

 理解:从三个方面回答:

 A.黑黝黝地卧在那里(从颜色上说很暗,不着人喜欢);

 B.牛似的模样(从形状上说其蠢笨);

 C.谁也不知道是什么时候留在这里的,谁也不去理会它......多碍地面(说其没来历,没人关心,还碍地面)。

 起到了总起的作用

 2、指名读第2、3自然段,:

 思考:外在条件不好,就要从内在去弥补,那么丑石弥补了吗?从哪些方面看出来的?

 理解:突出了丑石的无用:垒不成山墙;压不成台阶;凿磨太细。

 理解:用比较的方式证明丑石的无庸,就连花都嫌弃它,只有杂草眷顾它,而孩子们也不喜欢它。

 3、教师小结,引入更深层的理解:

 丑石不仅外表不好看,还这么地没有用处,这是不是就证明了丑是真的就一点价值都没有了呢?其实不然,它终于被一个科学家慧眼识珠,发现了它的潜能。

 齐读第六段,思考:你怎样理解"眼光立即就拉直了"中的"拉直"?

 理解:眼光是无形的东西,拉直将无形化为有形,生动、形象,作用是写出了科学家那种意外的惊喜和全神贯注的神情被刻画的活灵活现。体现了丑石的不同凡响和科学家的慧眼识珠。

 4、"不久便来了车,小心翼翼的将它运走了"中的"小心翼翼"说明了什么?

 理解:丑石的价值体现。说明人们对这块丑石是非常爱护、珍惜的,与我们对丑石的态度形成了一个鲜明的对比。

 5、.齐读第七自然段,思考:"这使我们很惊奇"中的"这"指代的是什么内容?

 理解:说这是一块陨石,从天上落下来已经有二三百年了,是一件了不起的东西。(结合上下文看)

 6、作者对丑石的感情也有一个大的变化,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写法?

 --这叫做"先抑后扬"。(作者本意是要赞扬"丑石",但他并不急着赞扬,而是首先极写丑石的"丑",写它无一用处,人们是如何的讨厌它,然后笔锋一转,说它原是一块非同凡响的陨石,进而盛赞它的美妙和伟大之处。那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呢,提问了几个学生的看法,经过归纳总结得出结论:既吸引人,又能取得强烈的效果。)

 7、分析了文章的思路与写法特点后,请学生思考并讨论:

 讨论:这篇文章讲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对你有什么启发?

"先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人不可貌相"、"透过现象看本质"

 8、通过对全文的学习你觉得这是一块怎样的丑石?你对"以丑为美"又有了怎样新的理解?

 9、课外拓展:"以丑为美"的事例,人物,同主题的阅读

 (六)、总结归纳

 这是一篇托物寄意、抒写作者对生活哲理体验的散文。作者通过对一块"丑石"的描述,从人们对"丑石"认识的变化,生发出许多感慨,并由此推想到社会上的此类现象,揭示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认识事物不可限于表面,而应该透过现象看本质。

 七、作业

 1、课后继续留意身边的像丑石一样的人或者物,并及时记录下自己观察所得。

 2、本文最后一段,是作者的感悟。你能为本文另外写一个结尾,表达你对丑石命运的感悟吗? 1、 课前作业设计由简单的字词预习修改为对文章主题思想的初步理解。

2、 教学过程中问题设计主要从整体感知和突破重难点的角度入手。

3、 课外拓展增加了同主题的阅读。

4、 作业设计,通过另写结尾,让学生表达自己真实的感悟。 磨课活动小结   磨课过程其实就是不断修正与不断反思的过程。

  虽然表面上看来在备课设计及讲讲课后,有时会被批得"体无完肤",但在这"切肤之痛"的背后,确实一次次的进步,我们的收获也在不断增多。

  1、执教者的收获

  磨课之后,不管课上得如何,总是有所收获的。对我来说,在平时的日常教学中,不可能对每一节课都十分认真的细抠每一个教学环节,教学上肯定有许多遗憾。进行磨课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成长过程,虽然很累,很辛苦,压力也很大,但是熬过来了,就像进入一种新的境界,在教学修养等方面会有很大的提高。另外对于教学设计思路方面,对于处理教材内容、找准重难点、选择教法等方面,都会有很大的启示。自身的能力、素质肯定是得到了历练。

  2、参与者的收获

 整整三轮研讨活动中,整个教研组的老师们被捆在了一起,在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悟性。整个教研组都被带动起来了。大家不在是在自己备课的小圈子内活动了,共同探讨,互相交流的氛围更加浓郁了,从对教材的理解,课标的确定,学生情况的分析、学生作业的布置等各方面大家可以说是五所不谈,团结协助更多了,大家工作的心情都有了很大的改善,自然教学效果也都有了明显提高。

 活动反思  有人说,成长中必然有痛苦伴随,这正如蝴蝶的蜕变一样,只有经受住在茧中挣扎、锻炼的考验,才能有美丽飞舞的一天。本次磨课,教学设计修改讨论了3次,试教3次。每一次修改的过程都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和改进。在反反复复的修改斟酌中付出很大的艰辛,但在学习、探究、实践、合作交流、反思和创新的过程中,自身的专业素养有了很大的提升,并且给学校、课堂、教师注入了新的活力。

 1、 营造了浓郁的教研氛围。

 磨课活动的开展,给许多教师提供了一个互动交流的平台,给予教师一个充分展示自我和锻炼成长的机会。我们教研组的其他成员获得的提升也是不可小觑的。我们全程参与"听课、评课、反思"。大家在"看别人的课,评别人的课"的同时要"想自己的课,改进自己的课,在自己的课中实践"。比如在磨课中必然会涉及到对文本的研读和打磨,因此磨课也给其他老师有了一个更深入钻研教材的机会,在共同的讨论中有了新的感悟,新的理解。

 2、促进了个人的专业成长。

 磨课让每位教师都必须站上讲台面对学生及听课教师的检阅。这无形给了教师压力,然而着又是充分展示自我的好机会,因此,我们会精心选课、备课,在磨课的整个过程当中显得认真、仔细、小心、专注。我们讨论教材时,不同的理解,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教学效果,使教师们深切感受到研究教材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磨课指导我们精选教学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从教学中更能使教师感受到以生为本的重要性,更能发现自身教学中存在的不足,每一轮尝试下来,大家都要细致地分析问题,寻求对策,思想不断受到碰撞,教师个体教学行为变成了群体的行为,工作方式由封闭走向了开放,在强调发挥集体智慧的同时,又提升了教师个人的主体感悟

 3、激发个人的创新精神。

 磨课有个人思考的结果也有教师群体的智慧,如何更符合地方及学生实际,如何在几轮的磨课当中更富新意和创意,使得听课学生、教师不感到乏味,教师是决不能照搬教材,必须要对教材有所创新。因此,在备课时拼命查找各种资料,对课堂教学过程重新整理并渗入自己的创新因素。

 虽然磨课收获颇多,但也发现许多问题,在今后的"磨课"活动时还有许多地方需要注意。

 1、磨前首先要注意通过各种途径丰富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其次要认真研讨新课程标准,理解清楚新课程的精神实质,掌握新课程的具体要求。另外还要认真研读教材,从整体上把握好教材,从局部上深入研究教材中蕴含的教学方法。

  2、磨中要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容纳别人不同的观点,与大家平等对话与交流。对别人的观点提出自己的见解,多进行辨析,使得讨论深入到更深的层次。

 3、磨后认真反思,重新整理自己的思路,做好再实践与再反思。

  总之,磨课,磨出了同事之间合作交流的默契;磨去了课的粗糙,磨出了课的精致与灵动;磨去了认识的肤浅,磨出了教师把握教材的深度!也深切甘薯到自己存在的不足。今后我还要继续努力,把磨课中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去,不断的更新教学观念,精心设计每一节课,不断努力,不断琢磨,不断改进,争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