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2
高考“文化类”阅读与写作专题指导2第5页

主题;议论文则体现在并列式举例论证,通过不同的事例从不同侧面来论证一个论点。这样的文章结构在议论文中应用得非常普遍,尤其在阐述式议论文写作中,作者围绕着"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问题可以由设立分论点开始论证。而分论点之间的关系经常是并列的,它们从不同角度阐述论点的正确。因为涵盖了不同的情况,所以文章也就有了非常强的说服力。散文写作也同样,将不同层面而又相互联系的事物连缀在一起,就可以成就一篇非常不错的形散而神不散的文章。

  如《感受乡村》,文章结构呈现的是并列式的结构,作者分别用陶渊明《归园田居》和汉乐府《江南曲》作为小标题,抓住了乡村生活富有代表性的三个画面,每个小标题都高度凝练地概括了每一画面的重点、要点,而三个小标题都紧紧围绕"感受乡村"这一中心展开,给人一目了然之感。

  二、寻幽探源,层层递进

  如果是议论文,文章经常围绕"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样三个问题构篇行文,这种思路与结构的优点就是根据一个话题层层深入,步步发展,一环紧扣一环。考场作文有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字数一般在800字左右,其实要想把一个问题的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都阐述明白,有时候有点吃力,不妨选择其中一个作为重点,也可以采用层层推进的方式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进行说理,同样可以让读者体会到作者的思路缜密、说理透彻。

  如《距离产生美》,用了三个标志性的问句:为何凌晨四点起来便可以产生别样的美感呢?距离为何产生美呢?在我们的生活中又如何退出来去体会被忽略的美呢?这三个问句使文章在外在结构呈现一种逻辑上的由表及里或由浅入深的态势,在行文过程中,能清晰地触摸到作者思路的层进。这样的文章结构尤其适合探讨一个需要深入的问题,层层推进,最后深入精髓,文章自然有见地和说服力。

  如果是记叙文,那么,按事情发展的顺序组织结构,或者按照情感由表面的感性认识到深层的理性认识的顺序行文,都具有层进的意味。

  三、正反对比,观点鲜明

  对比就是不同色调、颜色相异甚至相反的材料组合在一起。对比的好处是让组合的双方都得到鲜明的呈现。比如一正一反、一好一坏、一优一劣,在对比中读者鲜明而透彻地感受到了正面做法的益和反面做法的损,那么应该持有什么样的原则与标准就不言而喻了。考试作文的对比,其外在表现是材料的对比,即所列举事实的对比,而从其内在实质上来讲,却是思想认识的对比,是思想认知水平的差异。

  在议论文写作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式来鲜明地阐述作者想要论述的观点,这是一种非常实用的结构技巧。因为一篇文章一定是有立场的,那么相反的立场可能引发的一系列弊端或者种种不好的迹象就可以与正确的观点进行对照。这样,正确做法在错误做法的映衬下就会显得更加掷地有声,无可辩驳。

  四、金线串珠,纲举目张

  在记叙文或者散文写作中,同学们常常会因为自己的思绪繁杂,而对文章结构实现整饬一筹莫展。其实,在记叙文或者散文创作中,最简单实用的让文章清晰明了的办法就是用一条线把纷繁复杂的事物联系起来,让文章有线索可循。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有了依据,文章就不会杂乱,就会井然有序。整体上就仿佛是一堆散乱的珠子遇到了一条美丽的丝线,一串精美的项链就这样诞生了。

  如《品江南》,表达了作者对江南的深深依恋和热爱之情,它仿佛是一条金线,串起了最富代表性的如一粒粒珍珠般的江南的风物,把江南的雅气曼妙、江南的质朴甘醇、江南的豪情爽快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

写作实用宝库

范文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