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8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单元整合、单元检测
【历史】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8单元 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单元整合、单元检测第2页

派别 浪漫主义 批判现

实主义 现实主义 苏联文学 亚非拉文学 背景 启蒙思想家宣扬的"理性王国"失去实现的可能 工业革命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社会矛盾日趋复杂 两次世界大战;经济大危机 十月革命胜利;苏维埃共和国建立;社会主义建设 20世纪民族主义运动的高涨 特征 最主要的是它的主观性,把理想当做现实来描写 深入剖析揭示形形色色的社会矛盾,对现实的社会秩序进行无情揭露和强烈批判 客观上表现现实,强调集中表现自我,与传统风格不同 描写并歌颂劳动人民,反映苏联社会的巨大变化 表现爱国主义精神与反殖民压迫思想 代表 法国:雨果《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英国:拜伦《唐璜》、雪莱《西风颂》 法国: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司汤达《红与黑》,英国:狄更斯《大卫·科波菲尔》,俄国:列夫·托尔斯泰《安娜·卡列尼娜》《战争与和平》 法国:贝克特《等待戈多》,美国:德莱塞《美国的悲剧》、海明威《老人与海》 高尔基《母亲》、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印度:泰戈尔《飞鸟集》,日本:川端康成《雪国》,中国:鲁迅《呐喊》,哥伦比亚:马尔克斯《百年孤独》   2.19世纪以来的世界美术

派别 背景 特征 代表人物和作品 浪漫主义 法国波旁王朝复辟;人们对启蒙运动宣扬的"理性王国"失望 内容上,注重感情表现;形式上,强调色彩的作用 法国:籍里柯《梅杜萨之筏》、德拉克洛瓦《自由引导人民》 现实主义 人们对资产阶级掌权后社会黑暗的现实不满 强调艺术的时代特点,注重表现社会现实 法国:库尔贝《石工》、俄国:列宾《伏尔加河上的纤夫》 印象主义 科学技术发展,艺术家对欧洲传统艺术的不满 追求强烈的个人感受,强调用"光"和"色"来表现 法国:莫奈《日出·印象》、荷兰:凡高《向日葵》 现代主义 两次世界大战给人们的心灵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工业化带来的快节奏生活加剧了人们的紧张感,人们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艺术表现形式 反对传统和理性,将绘画分割成若干几何切面,然后主观重置、重叠,给人支离破碎的感觉 西班牙:毕加索《格尔尼卡》、中国:徐悲鸿《奔马图》   3.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历程

18世纪末19世纪初,随着欧洲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欧洲革命和改革波澜起伏,反映在文学领域,先后出现了浪漫主义文学和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用文笔描绘未来的美好,揭露现实的丑恶。反映在音乐领域则是古典主义音乐达到高峰,贝多芬又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赋予乐器反映社会重大题材的使命。在科学技术(尤其是光学理论和实践)的启发下,产生了美术中的印象派,意味着美术领域的感觉和观察的变革。20世纪以来,在现代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生活节奏不断加快、两次世界大战爆发的背景下产生了荒诞派戏剧、现代派美术和各种形式的乐派。文学家、艺术家通过荒诞、夸张、变形的方式表达人们困惑、迷惘和恐惧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