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教案第1页

按住Ctrl键单击鼠标打开教学视频动画全册播放

小学语文"书香课堂"教学设计

年 级 四年级 主备人 所在学校 单 元 第五单元 课 题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教学目标 1、认识课文中引号及某些关联词语的表达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3、认识国际互联网和我们息息相关,激发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和情感。

教学重难点 了解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感悟、体会其奇妙之处。

教学准备 小黑板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 通用设计 设计意图 个性设计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生字词、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同学们,初唐时期有位诗人叫王勃,他在送别友人的时候写过一首诗,诗中有这样一句脍炙人口的名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出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齐读)

  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只要四海之内存在知心的朋友,即使远在天边,也像近邻一样。)

2.而现在,这一梦想却成为了现实。那么,是什么使人类实现了这一梦想呢?(国际互联网)

3.这节课我们学习--齐读课题。

  

 4、设问激疑:

 国际互联网是怎样一种新事物?它奇妙在哪里?

(1)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

(2)国际互联网是怎样工作的?

(3)国际互联网有哪些用途?

   

二、初读课文,理解文字。

1范读课文,了解内容

2浏览课文,读准字音

3出示生字,学生自学

话题 蜘蛛 跨过 一封信 悉尼 邮局 查阅 付款

4分节朗读,解决问题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出示第一自然段,指名朗读。

2.这段虽然只有一句话,却连续出现了三个引号。(师板书"")这个标点符号我们并不陌生,以往较多出现在什么场合?(人物的语言要加上引号)对,给人物的语言加上引号,这引号就表示直接引用。

出示:引号的作用:①表示直接引用;

3.引号的作用常见的还有下列这些(出示):②表示特定称谓;③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

4.那么,这里所说的"网"指的是什么呢?(国际互联网)

四、作业

1.描红

2.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课文第2、3、4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词语。

2、上节课我们提出了哪些问题?

 二、导学第二自然段。

  1.大家不是想知道国际互联网是什么样子的吗?请闭上你的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描述,想象一下:国际互联网是一张怎样的"网"?

  师述: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

  2.听了老师的描述,国际互联网给你最直接的感觉是什么?

  板书:大

  3.请看课文是怎么描述其"大"的。

  出示:你可以想象一下,假如有一只巨型的蜘蛛,织成了一张团团包住整个地球的"大网",那该是怎样的情景啊!国际互联网就像这张包住地球的"大网"。不过,这张"网"是通过无数条"线"把亿万台电脑连接起来的。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想一想: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国际互联网的"大"?

  (2)交流。

  要点:巨型 团团包住整个地球 无数条 亿万台

  (3)指导朗读:国际互联网看不见,摸不着,团团包住整个地球,是多么神奇啊!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表现出来吗?

  4.也许,细心的同学又有了新的发现--这里的"线"也用了引号,这里的引号表示什么呢?

  出示: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1)指名读这句话,现在你明白这里的"线"指的是什么了吗?

  (2)其实,这里的"线"上的引号同样表示有特殊的意思(出示:表示特殊含义需要强调),而不是我们平时所说的一般的棉线丝线。

  5.至此,我们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有了大致的了解。

  填空:这里的"网"不是一般的网,而是指(国际互联网);这里的"线"也不是指普通的棉线丝线,这些"线"有的是看得见的(电缆)、(光缆),也有的是看不见的(无线电波)。

  6.那么,国际互联网又是怎样工作的呢?它又奇妙在什么地方呢?

  出示:这些"线"上飞速流动着文字、图像、声音,它们能够在几秒钟内跨过万水千山,传到世界各地的电脑上。

  (1)自由读一读这段文字,你觉得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交流。

  板书:快

  (3)再读这句话,可以从哪些地方体会到它传播信息的快捷呢?请在有关词语的下面加上小圆点)

  (4)交流关键词语。

  7.为了使读者相信国际互联网传递信息之"快捷",课文举了一个怎样的例子来说明?

  8.指导朗读:利用国际互联网邮递信件,其速度之快,在过去真是令人难以想象的。国际互联网真奇妙啊!谁能把这种奇妙通过朗读传达给听众?

  过渡:国际互联网的奇妙还远不止这些呢。

  9.出示:我们还可以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虽然对方远在天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自由读一读,从中你又能体会到国际互联网奇妙在什么地方?

  (2)把你的感受跟同桌交流一下。

  (3)指名交流,说说自己的感受。

  (4)出示:

  电脑里不仅能传来对方的声音,还能显现他的形象。

  电脑里不仅能显现他的形象,还能传来对方的声音。

  A.能否作这样的改动?为什么?

  提示:"传来对方的声音"和"显现他的形象"哪一个更能说明国际互联网的"奇妙"?

  B.师:"不仅......还......"这个关联词,后者表达的意思比前者更进一层。

  C.谁能通过朗读把这种递进的意思表达出来。

  10.出示:虽然对方远在天涯,但是却让人感觉近在咫尺。

  (1)师:很远很远,用一个词来形容就叫--"远在天涯",它有个反义词叫--"近在咫尺"。前后的意思不一样,所以用了"虽然......但是......"。强调前面的意思还是后面的呢?一起读这一句,把强调后面的意思读出来。

  (2)想象一下,当你坐在电脑前,在网上和亲朋好友通电话,对方虽然跟你远隔天涯,却让你感觉近在咫尺,那是多么奇妙的一种情形啊!因此,课文中说--

  11.出示:国际互联网似乎把一个庞大的地球都缩小了,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

  (1)地球表面积达5.1亿平方千米,但课文中却把它说成是"地球村",你是怎么理解的?

  (2)国际互联网使我们地球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村子里,这让人感到多么奇妙呀!

  过渡:既然国际互联网如此奇妙,还是让我们到互联网上看看吧,看看我们可以在网上获得什么呢?

  四、导读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三自然段,你觉得它奇妙在哪里呢?把你的感受用一两个词写在旁边。

2.交流:你的感受是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1)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你会选哪一句?

出示:国际互联网上的内容非常丰富,各种知识、各类信息无所不有。

(2)如果用一个词来概括,你会选哪一个词("无所不有")

(3)如果用一个字来概括呢?你会用哪个词?

板书:多

  3.国际互联网到底有哪些用途呢?

  (1)学生朗读,教师概述:

  (2)比较一下,你认为这几个"可以......"中,哪一个最为神奇?你是怎么知道的?("甚至")

  (3)"甚至",表示的是一种递进的关系。让我们通过朗读把这种关系表达出来。

  (4)朗读第三自然段:第一句齐读,前四个"可以"分别由四个小组同学朗读,"甚至可以"全体同学一起朗读。

  (5)国际互联网就这几方面的用途吗?课文中用什么告诉我们还有许多用途?(......)

  (6)你知道国际互联网还有哪些用途吗?请用"可以......"这样的句式写在省略号的旁边。

  (7)老师这里也为大家提供了互联网的几种功能。出示:

  开发国际国内市场,扩大产品出口

  汇集世界各地的名医对疑难病症进行会诊

  随时了解世界各地发生的重大事件

  如果请你用"可以......还可以......甚至可以......"这种句式来排列,该怎么说?

五、导读第四自然段。

  1.看来,国际互联网和我们的关系越来越密切的,能不能用课文中的一个词形容?请默读最后一段。

  板书:息息相关

  2."息息相关"是什么意思?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说说这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学了这一课,用一句话谈谈你的收获?

  2.是啊,网络构成了一个新的大千世界,包罗万象。有人说,互联网有百利而无一害,可也有人不这么认为。你们是怎么看待的呢?

  3.作业超市(任选一题):

  (1)课外阅读:认真阅读《网络是什么》一文,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一篇读后感,谈谈自己对国际互联网的认识。

  (2)合作探究:"网上商场"是怎么购物的?"电子钱包"又是怎么付款的?

  (有条件的可以将读后感或研究的结果通过电子邮件发给老师)

板书设计:

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大 快 多

息息相关

让学生自己说对课题的理解,有助于学生总体把握课文。

注重引学生感受感悟,吸纳

优美的语言,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

读课文有个要求,眼到、心到、口到,通过朗读把你心里的想法读出来。

引导学生学会抓住关键字词理解句段,并逐步进行朗读的训练,从而达到理解课文的内容。

自然的过渡,吸引学生阅读的兴趣。

本段为重点段,所以在引导学生理解的过程中安排了层层递进的方式,让学生深刻了解

课堂向课外的延伸,既是阅读的延续,更是思维的延续。

读写结合,既是对课文的进一步理解,也是拓展学生的丰富

板书设计力求简洁,体现文章结构脉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