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教案第1页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6课 中外的交往与冲突

且末县中学 刘庆霞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了解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门的居住权等基本史实,掌握明朝前期主动后期被动的外交概况。培养学生的图文分析归纳的能力;对航海英雄郑和和民族英雄戚继光的学习,培养学生综合分析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图文结合、历史纵向横向的对比,以及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习郑和一行的开拓精神与戚继光抗击外来侵略的爱国精神

重点: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

难点:评价郑和下西洋及对明朝出现外敌入侵的认识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导入解题

明朝对外关系的两种表现形式:交往与冲突。交往体现在郑和下西洋,冲突体现在戚继光抗倭和葡萄牙攫取在澳门的居住权。(指出这节课的重难点)

二、 课程学习

1、 面向大海 "交往篇"--郑和下西洋

一)介绍郑和:(1371-1435) 明代杰出的航海家。回族,出身于世代穆斯林家庭。他从小听说了许多海外的情况,学到了很多航海知识,培养了吃苦耐劳的精神和英勇无畏的气概。 1405年明成祖朱棣命他率领船队出使西洋。(强调时间1405年--明朝早期;地点--西洋,指现在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印度洋及沿岸地区。)

二)提问:郑和为什么要七下西洋吗?

回答: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

三) 看图了解郑和下西洋的经过。

提问:你能想象郑和在航海途中遇到的危险吗?

回答:巨大的风浪,恶劣的海上天气;海上迷路的可能;缺少淡水食物等海上物资;在海上可能遇到来自敌对力量的攻击(海盗等)。

提问:面对诸多困难,郑和最终成功七下西洋的原因有哪些?

学生根据以下材料讨论交流。

材料一 史书记载洪武末年时,"仓廪充积,天下太平"建文帝时期,"家给人足,外出不阖"。到永乐年间,明王朝统治已臻极盛。

材料二 明成祖即位后,随着国内形势的转好,眼光开始移向海外,要求对外扩大关系,以远播明朝声威,进一步建立完整的朝贡体系。

材料三 宋元以来,海船制造技术与航海水平大为提高,如罗盘针的发明,气象测量的进步,航路的 勘探等,海外地理知识也日渐丰富

教师总结:

A物质前提: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