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1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教案第1页

 第2单元 第3课时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授课年级 高一 课题 第2单元 第3课时 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课程类型 新授课 课程学习目标 目标

解读 1.说出核酸的组成元素、本组成单位及种类;2.简述核酸的结构与功能;3.简述鉴定核酸的原理,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重点

难点 重点:核酸的结构与功能。

难点:观察并区分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课程导学建议 课前准备 1.实物:制作DNA结构模型的材料,如塑料片。

2.模型:脱氧核苷酸模型

DNA双链结构(片段)的平面模型。

材料用具: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人体口腔上皮细胞涂片(完成了水解、冲洗步骤)

3. 、显微镜、吸水纸等。

4. PPT演示:反映遗传现象的图片、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DNA与RNA在化学组成上的区别图片、DNA双螺旋结构模型、显微镜视野中经甲基绿吡罗红混合染色剂染色的人体口腔上皮细胞(细胞核呈绿色,细胞质呈红色)、课堂教学中涉及到的问题及答案等。 教学

建议   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对一些遗传现象的叙述,引发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实物及模型的展示,引导学生掌握核酸的结构组成,突出磷酸、含氮碱基与五碳糖之间的连接方式、DNA和RNA中的特有碱基T和U的区别等内容的掌握;通过实验观察,让学生获得感性认识,了解颜色、分布、核酸种类之间的对应关系:红色-细胞质-RNA;绿色-细胞核-DNA,掌握实验原理和方法。               课 堂 教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 媒体运用 导入

新课  创设

 情境 1. 叙述现象,PPT演示反映遗传现象图片:种瓜得瓜,种豆得豆;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的后代会打洞。

2. 提出问题:以上属于什么现象呢?这些现象与生物体内什么物质有关呢? 1. 观看图片,了解不同的遗传现象。

2. 思考问题:

答案:遗传现象,与生物体内的遗传物质有关。

PPT演示图片及问题

第一

层级

学习

过程

 自主

 预习 1.布置学生先预习教材,然后补充完成[知识体系梳理]的内容。

2.为了考查学生的预习效果以及对基础知识的把握情况,设置以下几个问题供学生思考:

①核酸的元素组成、种类、单体分别是什么?

②核苷酸是如何构成的?

③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情况是怎样的?

  ④核酸有哪些功能? 1.通读教材,把握基础知识,做好预习笔记。

2.独立完成[知识体系梳理]中所缺内容的填写。

3.通过问题提醒,结合教材,找到答案。

PPT演示问题

 

 

 

 

 交流

 讨论 1.抽检学生[知识体系梳理]内容的完成情况。

2.与学生一起对所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对各小组提出的问题及解释进行探讨和解答。

3.PPT演示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及问题答案。如①组成核酸的化学元素是C、H、O、N、P,核酸有DNA和RNA两种,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②每个核苷酸分子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③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④核酸对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1.小组讨论预习过后产生的疑问,无法解答的交于教师,通过师生交流解决问题。

2.观看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和教师交流PPT演示的问题,认真分析记录教师解答问题的思路、突破口,全面了解本课时的基础知识。

PPT演示脱氧核苷酸结构示意图及问题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