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8.咬文嚼字
【302edu名校推荐】内蒙古集宁一中人教版高二语文必修五教案:8.咬文嚼字第1页

集宁一中教学设计(高C语文)

课 题: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

标 1.知识目标 通过对文中有关几个实例的尝试品味,体会斟酌文字与精微准确地传情达意之间的重要关系。 2.能力目标 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正确谨严的语文学习习惯。 3.德育目标 引导学生注意对本文语言的质疑分析,培养求实创新精神。 重点:了解文章结构,确定中心论点,评价作者的观点。 难点:学习揣摩本文透辟例析的方法,克服写作中习惯性流弊。 教学流程:(包括:1、设疑自探;2、解疑合探;3、质疑再探;4、运用拓展。)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的一篇谈文章的文章--《咬文嚼字》。"咬文嚼字"是个成语,它在平时的语言运用中是什么意思? 投影或多媒体显示以下内容:《汉语大词典》中列有三个义项:①形容过分推敲字句。②形容掉书袋或卖弄才学。③谓不重视实质,只在某些字句上纠缠。

同学们,这三个义项,从感情色彩上米说是贬义的。而朱光潜先生却把它作为文章的标题,大书特书。他是如何理解这个词的呢?下面就让我们细研课文,看一看"咬文嚼字"的新意义。 二、设疑自探

学生提出问题,老师引导学生对问题进行归类概括。

预设问题:

1、作者笔下的"咬文嚼字"有什么新的含义?

2、作者从哪些角度论述为什么提倡咬文嚼字?(举例分析)

3、从课文中,可以看到作者"咬文嚼字"的极高水平,这对我们"咬文嚼字"有什么启示?(怎么做钊"咬文嚼字"?)

三、解疑合探

请大家带着梳理出来的问题并结合大屏幕所展示的自探提纲进行独立

思考,在小组内交流,然后按分工要求展示、评价。

明确:

1、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实际就是调整思想情感,因而对文学作品的语言必须有二字不肯放松的谨严态度,只有这样,能逐渐达到艺术的完美。

2、①"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一句的修改。

句式不同,意味不同

②《史记》李广射虎一段的改写。

字数不同,情景不同

③"僧推月下门"一句的推敲。

字眼不同,意境不同

④《惠山烹小龙团》三、四两句的剖析。

用联想义,意蕴丰富

⑤"柳腰桃面"等套语的评述。

滥用旧词,毫无新意。

理由:文字和思想感情有着密切关系。

3、(齐声诵读文章最后一段。)

第一,咬文嚼字"必须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你是......""你

这......",仅仅一字之差,作者却品味出它们不同的表达效果。这告诉我们,无论阅读或写作,一个字也马虎不得。

  第二,咬文嚼字要有较强的语感、丰富的语言知识以及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思考能力。例如,对"推""敲"二字的品味。从"推"字想到门是虚掩的,由虚掩又想到"寺里只有他孤零零的一个和尚",由一个和尚又想到在这"冷寂的场合,他有兴致出来步月,兴尽而返,独往独来,自在无碍,他也自有一副胸襟气度"。作者又联系上句"鸟宿池边树",想到"推""可以无声",气氛冷寂,才不至于惊动宿呜。这样的咬文嚼字就显得很到位。

第三,咬文爵字要有独立思考的精神,要敢于创新。作者首先给我们树立了榜样,对任何见解、任何名人不迷信、不盲从,敢于独立思考,发

表新的见解。

四、质疑再探

同学们在思维与思维碰撞的过程中又生成了哪些新的疑问?

1、探讨:"咬文嚼字"与"妤读书,不求甚解之间的关系"?

明确:两文所论述的对象不尽相同:

①"不求甚解"和"咬文嚼字"是两种不同的读书方法。"不求甚解"观其大略",这是粗读;"咬文嚼字""锱铢必较",这是细品。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阅读目的和阅读材料。

如果为的是开阔视野、获取信息,那么只需粗读,而且用"不求甚解"法能大大提高效率;如果意在领悟作品的思想精髓,揣摩写作艺术,则最好能"咬文嚼字"。再则,阅读经典作品,尤其是文学类的,要真能吸取其中的营养,还是得下"咬文嚼字"的功夫。

②人的阅读能力是在不断提高的。对于阅读障碍比较大的作品,开始不妨"不求甚解",以后再慢慢"咬文嚼字",或者不必"咬文嚼字",

就豁然贯通了。所以说,这两种读书方法和态度并不完全对立,读书究

竟取何法要视对象和条件而定。

这两种读书方法各有长处和局限性。对于学生来说,应以精读为主。

2.课文贯穿着一个总的思想,就是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的关系。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一点?

作者反复强调,文字和思想感情有密切关系,强调语言是跟思想感情走的,强调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感情,在文字上摊敲,骨子里实在是在思想感情上"推敲"。这个观点抓住了语言的本质,抓住了推敲语言文字的本质,指出了推敲文字的根本途径。阅读时,品味语言,要品味语言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时,推敲文字,要从根本上调整思想和情感,思想务求透彻,情感务求凝练,这样才能恰当地使用语言文字。

五、运用拓展

请同学们针对本课所学的内容设置一道练习题。

老师预设:

相传,一日苏轼与苏小妹、黄庭坚一起赏画,见上面题联很有趣,于是小妹提议为中间加字,使之成为五言联句。

清风____细柳

淡月____梅花

苏轼:轻风摇细柳,淡月映梅花。

黄庭坚:轻风舞细柳,淡月隐梅花。

小妹:轻风扶细柳,淡月失梅花。

  因为"扶"字不仅写出风的轻柔和柳的纤弱,而且写出了风与柳的亲昵之态,更形象生动;"失"字表现出了月下梅花不映不隐的朦胧美,既强调了月光的皎,又兼顾梅花的洁,突出了两者融为一色的景象。

六、 小结: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古至今,骚人墨客举不胜举,名家名篇灿若星河。可是,这些诗歌往往不是一气呵成,而是经过反复的雕琢,才成为千古绝唱。今天,我们更应该"咬文嚼字",说好中国话,做好中国人。

七、由学科班长对本节课做点评总结

补充

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