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第1页

课堂互动

  三点剖析

  一、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

  1.社会大变革是百家争鸣出现的根本原因。在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在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崛起。王室的衰微为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创造了条件。

  2.分裂的政局和社会变革时代,造成思想和言论的空前自由。各阶层的代表人士纷纷对时局发表意见和看法。

  3.面对动荡的兼并局势,各国君主都想称霸争雄,所以竞相礼贤下士、延揽人才。

  4.随着阶级关系的变化,"士"阶层空前活跃和受到重用。

  5.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学术呈现出下移的趋势。讲学风气的盛行,私学的兴起,使文化典籍广为传播,各种学说广为流传,形成了争鸣氛围。

  二、孟子的主要思想及影响

  1.仁政学说--孟子政治思想的核心:仁政学说是对孔子"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孟子从孔子的"仁学"思想出发,把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施政纲领,就是仁政。仁政的基本精神也就是对人民有深切的同情和爱心。

  (1)主张尊王贱霸,实行王道。王道--以德服人,"以德行仁者王";霸道--以力服人。

  (2)认为实行仁政,必须重民。孟子的仁政在政治上提倡"以民为本"。孟子认为,对一个国家来说"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他还说:国君有过错,臣民可以规劝,规劝多次不听,就可以推翻他。孟子反对兼并战争,他认为战争太残酷,主张以仁政统一天下。在经济上,孟子主张"民有恒产",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权,要减轻赋税。

  2.人性本善--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他认为善性是人类所独有的一种本性,也是区别人和动物的一个根本标志。他还强调要重视对人的教育,强调客观环境对人的影响。

  3."养浩然之气"--重义轻利:孟子提出了"养浩然之气"的命题,这一命题成为儒家修身思想的基本内容。这个浩然之气指的是一种道德的精神状态,是孟子所阐述的人格标准,即"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一种人格精神。

  4.影响:孟子学说是对孔子学说的继承和发展。唐代以后,《孟子》一书被当作经典。南宋朱熹将其列为"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之一,孟子被尊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对传统文化产生了很大影响。

  三、墨子、庄子、韩非子的思想及影响

  1.墨子思想

  (1)"兼爱""非攻"。

  (2)"尚力",强调生产劳动。

  (3)"节用""节葬"。

  影响:代表了下层劳动群众,特别是手工业者的利益,一度成为显学,但随着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渐渐不受重视。

  2.庄子思想

  (1)"齐物"--"逍遥"的人生态度。

  (2)天与人"不相胜",人应顺从自然。

  (3)浪漫主义的文风。

  3.韩非子思想

(1)法、术、势三者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