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3 第2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学案第2页

  (2)认为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主张变法革新。

  影响:适应了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西汉后,与儒家思想互为表里,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四 、荀子的思想及影响

  1."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

  2."性恶论"。荀子认为人的天性都有"好利""疾恶""好声色"等情欲,所以人性都是恶的,而人表现出来的"善"是人为教育的结果,如果顺性放任就会引起争夺和暴乱。因此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长很重要。

  3.礼法并施,以王道为主

  荀子一反"儒者不入秦"的惯例,访问了秦国,考察了秦国城乡的治理,并拜见了秦昭王,建议其"节威反文",参合礼法,文武并用,但秦王未能接受。秦统一后短命而亡的历史事实证明了荀子的礼法并用、王霸统一的治国思想是正确的、有远见的,这一思想基本被汉以后的封建统治者所采用。

学以致用

【例1】 下列对百家争鸣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百家争鸣的出现是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

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出现了一百个代表不同阶级利益的学术派别

C.百家争鸣对学术文化及思想道德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

D.春秋战国时期,国家的分裂割据为百家争鸣的出现提供了客观条件

解析:百家争鸣中的"百家",不是一百家,而是表示多。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例2】 对孟子学说的评述,不正确的是(  )

A.思想核心是仁政学说  B.主张人性恶论

C."民贵君轻" D.主张舍生取义

解析:孟子仁政学说的理论基础是"性善论"。孟子认为人性有"四端":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是非之心。孟子说"恻隐之心,人皆有之。"故正确答案为B项。

答案:B

【例3】 孟子"民为贵"的主张(  )

A.否定了君主制度

B.具有民主政治的性质

C.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D.体现了当时民众的利益

解析: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只是要求统治者重视民众,不要过度压迫民众,不可忽视民众的力量。其目的是维护社会秩序,这适应了封建君主统治的需要。它并非是从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也没有否定君主制度,当然更没有民主的性质,但客观上对劳动人民是有利的。故正确答案为C项。

答案:C

【例4】 仁政学说是孟子思想的核心,其仁政的表现不包括(  )

A.重民思想 B."民贵君轻"

C.天命是人们意志的表现 D.君民平等

解析:孟子的仁政学说,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但并不是君民平等,而是重视民众的力量。故正确答案为D项。

答案:D

【例5】 关于墨子的思想,正确的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