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 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1课时 教案
2017-2018学年 人教版必修3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第1课时 教案第1页

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从容说课

本节教学内容包括两部分:"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和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课时安排为2课时。这2课时如何安排?可以有两种方式:其一,按照教材安排的顺序先授课后实验,实验安排在后可以验证课堂上学习过的人体维持内环境pH稳定的知识,并解释pH维持稳定的机制;其二,先实验后授课,实验安排在前可以让学生先观察到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现象,增加更多的感性认识,以利于学习后续的稳态、稳态失调等抽象概念。这里考虑到学生最好的学习知识的顺序以及教材第1节和第2节内容的衔接,采用第二种方式:先试验后授课。

第1课时进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实验课的引入以对第1节内容的复习巩固开始。以第1节中"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的知识基础出发,进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的实验。通过实验,使学生了解内环境稳态的现象,并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逐步对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进行解释,探讨的同时又进一步巩固了第1节"细胞外液的成分"中的相关知识。上课结束前布置作业:按照课本上的要求完成"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在第2课时中作新课的导入。

第2课时授课,讲解"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内环境稳态及其重要性"包括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等内容。

新课的导入,学生公布自己"体温日变化规律"的调查结果,从体温的"日变化"发现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内的波动范围不大,从个体的平均体温差异发现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37 ℃。导入内环境的稳态及其重要性。

"内环境的动态变化"中稳态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内容,涉及到的内环境的化学成分、理化性质等很抽象,而内环境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动态变化更令学生难以捉摸。因此通过上一学时的实验可以让学生了解内环境pH的稳定,调查"体温的日变化规律"可以让学生体验体温的相对稳定,问题探讨"化验单分析"侧重于内环境中化学成分的稳定(如血糖稳定、血脂稳定等),让学生讨论"为什么医院里给病人输液时必须使用生理盐水""为什么多喝多尿、少喝少尿"等问题可以初步认识渗透压的稳定,最后总结得出内环境的各项理化性质都能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理学家把正常机体在神经系统和体液的调节下,通过各个器官、系统的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内环境的稳态。然后让学生阅读课后的科学史话--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让学生了解微观方向的分子、器官存在稳态,宏观方向的种群、生物圈也存在稳态。

"对内环境稳态机制的认识"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是稳态能够维持,另一方面是稳态的维持能力是有限的。首先,让学生探讨内环境中的营养物质、代谢废物、O2、CO2等化学成分的来源与去路,说明这些成分要保持相对稳定,与消化、呼吸、循环、泌尿等系统的功能及细胞代谢功能的实现有直接关系,又与各器官、系统的协调有关。简要介绍人类对机体维持稳态机制的认识过程,指出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其次,通过教材上的"思考与讨论",分析"空调病"的原因等,让学生了解机体稳态的维持能力是有限的。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中的内容先让学生阅读关于内环境失去稳态而致病的一些资料,了解当内环境的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然后,从酶的活性的角度阐述内环境的温度、渗透压、pH等维持稳态的必要性。最后说明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本节内容也比较抽象,因此,教学过程中力求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问题探讨、调查、思考与讨论等栏目安排的内容都与生活实际联系紧密。

教学重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

教学难点 内环境稳态及其生理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