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乘法分配律第1页

光山县第五完全小学电子备课教案模板

第 7 课时(总第 1 7课时)3月27 日 二 第 节 主备教师:罗艳 主讲:罗艳 课 题   乘法分配律 课型:新授课 三

标 1、通过经历探索乘法分配律的活动,发现并理解乘法分配律。

2、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培养学生初步的分析、推理、抽象概括能力。

3、渗透"从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重点

难点 教学重点:指导探索乘法分配律。

教学难点:发现并归纳乘法分配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指 导 学 习 过 程   复 备 一. 导

  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研究了乘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那乘法还有其他的运算律吗?希望今天通过我们的努力,能有新的发现。

二. 学

  出示问题一、一个长方形的长是72米,宽是28米,这个长方形的周长是多少?

  师:你能用几种方法解答?

  (72+28)×2 72×2+28×2

  师:同学们给出了两种办法,那这个长方形的周长到底是多少呢?选择其中的一个算式计算一下。

  师:通过大家的计算,这两个数算式的结果相同,我能不 能在这两个算式之间写上"="?

    (72+28)×2=72×2+28×2

问题二:学校要换夏季校服了,上衣每件32元,裤子每件18元,四年级一班共64人,一共需要多少元?

师:这道题你有能用几种方法解答?结果是多少?

  师:两种不同的方法,得出的结果却是相同,那这两个算式看来也是相等的。

   板书:(32+18)×64=32×64+18×32

  师:请同学们观察我们刚才得到的两个等式,你有怎样的感觉?

  生:可能有规律。

  师:真的有规律吗?

三:展

  探索交流,归纳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感觉到这两个等式中含有规律,下面把你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吧。

   (3+2)×5=3×2+2×5

   (30+50)×5=30×5+50×5

   (24+76)×2=24×2+76×2

   师:同学们都找到了这样的式子吗?

   师:看来同学们头脑中的那个规律可能真的存在。我们举了这么多的例子,两边的结果都是相等的,可是,万一除了咱们举得这些例子外有一个不能成立?那我们举得这么多例子也就失败了。我们能不能换个角度去看,我们不去计算,就能够判断两个式子的结果是否相同?

  师:这么看来,同学们猜测的那个规律是真的存在,你能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出你认为的规律吗?

    (A+B)×C=A×C+B×C

    (a+b)×c=a×b+a×c

    (○+□)×◎=○×◎+□×◎

   师:我也同意你的观点,这就是咱们数学的简洁美的体现。这个规律就是乘法的分配律。读一读这个式子。

四.练

  1、火眼金睛,判对错。

56×(19+28)=56×19+28

64×64+36×64=(64+36)×64

32×(3×7)=32×7+32×3

  2、思维敏捷,连一连。(把结果相同的两个式子连起来)

①(42+25+33)×26 ①20×25+4×25

②36×15-26×15 ②(66+34)×66

③66×66+66×34 ③42×26+25×26+33×26

④38×99+38×1 ④(36-26)×15

⑤(20+4)×25 ⑤38×(99+1)

  3、合理选择,算一算。

   312×12+188×12

   101×87

   (53+47)×23

  4.拓展延伸,引发思考。

这节课我们共同来研究了乘法分配律,除法有没有分配律呢?

   板书:(a+b)÷c=a÷c+b÷c ?

同学们可以课后用我们今天研究乘法分配律的方法进行验证。

  乘法分配律的教学既要注重它的外形结构特点,也要同时注重其内涵。

  

  

  

  

  注意区分乘法结合律与乘法分配律的特点,多进行对比练习。乘法结合律的特征是几个数连乘,而乘法分配律特征是两数的和乘一个数或两个积的和。

  

  

  

  

  

  

  

  

  

  

  

  乘法分配律适用于连乘的算式,而乘法分配律一般针对有两种运算的算式。力争达到"用简便算法进行计算"成为学生的一种自主行为,并能根据题目的特点,灵活选择适当的算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