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第1页

     泾华学校教学设计案

任课教师:周刚 学科:地理 任课班级:高一 授课时间 年 月 日 课时: 课时

课题 大气环流与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课型 新授课

计 教学

目标 1,结合"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这两部分内容,在教师指导下,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

2在知道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过程的基础上,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并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

3,了解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4,掌握并能说出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教学

重点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 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及其分布示意图的绘制;

气压带、风带对降水的影响 教学方法 提问法、探究发现法、演示法

引导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为了能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教师需要通过引导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原因,进而使学生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同时在探究发现中应用多媒体演示各气压带、风带的形成,最终要是每一个学生会画全球大气环流图。 学习方法 探究推理法、观察法

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结合全球大气环流图,让学生探究推理

发现各个气压带、风带的形成这一过程,在理解的基础上发现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状况,学生掌握并学会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教学目的 学生已经掌握热力环流与风的相关内容,而本节内容以此为基础,因此本节课的教学并不能是单纯的教师讲授过程,而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的推理探究式的学习过程。再加上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不强,因此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当尽可能的利用多媒体课件对相关知识进行演示,以期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自学 1, 复习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2, 试着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教师

精讲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一,单圈环流(理想状态)右图

1,假设条件:①,空气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

       ②,不受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

2,影响因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3,单圈环流→在极地和赤道之间形成了闭合环流。

二,三圈环流

1,假设条件:空气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

2,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不受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

3,三圈环流的动态过程:→推理探究引导学生完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4,考点分析:

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②,全球形成了三个不同纬度的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③,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风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全球共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30度)、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60度)、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90度)。

风带:低纬信风带(N:东北信风带;S: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N:西南风→盛行西风;S:西北风)、极地东风带(N:东北风;S:东南风)。

④,全球有雨区:三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两个风带(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

  全球少雨带:四个气压带(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四个风带(低纬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形成降雨的条件:A,充足的水汽 B,有凝结核的存在 C,强烈的上升运动

⑤,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热力原因(热胀冷缩)→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重力及运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⑥,气压带与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湿热

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读《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图:

     →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