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
2019-2020学年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1教案:2.1大气的热状况与大气运动-气压带、风带的形成第3页

 教师

精讲  具有全球性的有规律的大气运动,通常被称为大气环流。

 掌握大气环流的规律,是了解天气变化和气候形成的基础。

教师通过复习导入,让学生回顾热力环流及近地面和高空的风向。

一,单圈环流(理想状态)右图

1,假设条件:①,空气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

       ②,不受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

2,影响因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3,单圈环流→在极地和赤道之间形成了闭合环流。

二,三圈环流

1,假设条件:空气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

2,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不受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

3,三圈环流的动态过程:→推理探究引导学生完成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全球分布示意图。

4,考点分析:

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

②,全球形成了三个不同纬度的环流: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③,全球气压带、风带以赤道为对称轴南北对称分布,而且气压带、风带表现为高压、低压相间分布,全球共有六个风带和七个气压带。

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30度)、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60度)、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90度)。

风带:低纬信风带(N:东北信风带;S:东南信风带)、中纬西风带(N:西南风→盛行西风;S:西北风)、极地东风带(N:东北风;S:东南风)。

④,全球有雨区:三个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两个风带(南北半球中纬西风带)。

  全球少雨带:四个气压带(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四个风带(低纬信风带和极地东风带)。

  形成降雨的条件:A,充足的水汽 B,有凝结核的存在 C,强烈的上升运动

⑤,各气压带的形成原因:

  热力原因(热胀冷缩)→赤道低气压带和南北半球极地高气压带

动力原因(重力及运动)→南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南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⑥,气压带与气候:极地高气压带→冷干 副极地低气压带→温湿

副热带高气压带→干热 赤道低气压带→湿热

⑦,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读《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图:

     →随着太阳直射点位置的季节变化而呈规律性的南北移动,就北半球而言,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冬季南移;南半球相反。

      合作

探究 画三圈环流的动态示意图,思考各气压带、风带的特点? 练习

巩固 下图表示地球上的三圈环流,据图判断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B )              

A.②为极地东风带,④为中纬信风带

B. ①⑤以上升气流为主,降水较多;③⑥以下沉气流为主,降水较少

C. ④在北半球为西北风,在南半球为西南风

D. ①位于两极地区

解析:由图示气流运动方向和气流上升高度可知,①处气流上升最高,为赤道低气压带;⑥处气流下沉,为极地高气压带;④为中纬西风带,北半球为西南风,南半球为西北风。气流上升容易形成降水,气流下沉则降水较少。 课堂小结 本节的主要内容包括让学生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对降水的影响,并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规律,为以后"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大气环流对气候的影响"两部分内容做好基础铺垫。 作业布置 画三圈环流的动态示意图,完成配套资料书试题,

板书设计 一,单圈环流二,三圈环流

1,假设条件:空气均匀分布在地球表面

2,影响因素:①,高低纬度的受热不均(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②,不受地转偏向力(地球不自转)

1, 动态过程:

2, 考点分析:

3,三圈环流的动态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