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必修三 细胞生活的环境 教案第1页

"细胞生活的环境"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想:

  课堂教学,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发展学生的主体能力,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展。本节课的设计通过一系列课内外活动和大量问题情境的设置,让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分析、归纳、总结,得出自己的结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和科学素养的提高。本节课设计注重学生的探究性学习,使学生在主动探究、合作交流中, 培养其创新精神、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细胞生活的环境》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新课标《生物》教材"必修三"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的第1节内容,包括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与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四部分内容。该节内容是学生理解稳态及其生理意义的基础,对学好《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植物的激素调节》等章节有重要意义。本节知识还与生物教材"必修一"《分子与细胞》和"必修二"《遗传与进化》许多知识如"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联系紧密。

三、学情分析:

  高二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鲜明,思维活跃,逻辑思维能力有了一定发展。在学习过程中,他们自主学习能力提高,学习策略和技巧更加完善,更关注与生产实践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已了解了组成细胞的分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等内容,为本节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该班为文科班学生,学习时间跨度大,很多知识已经淡忘,应在教学过程中多提示多引导。很多内容比较抽象,不易理解,在学习上具有一定的难度,需适时使用多媒体课件,使抽象的内容变得直观生动,便于学生领会。

四、教学目标:

1、 知识与能力: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2、 过程与方法: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关注维持内环境稳态与健康的关系;关注个体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

五、教学策略与手段:

  本节内容涉及的概念、原理和生理过程较多,而且抽象、复杂。如体液、内环境、内环境的组成、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等概念都非常抽象,难以理解。为了帮助学生学好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在本节的课堂教学中,采用了"图表教学法",充分利用教材插图、设计归纳图、多媒体图像等手段,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便于学生理解。在教学过程中,以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资源来支持学生的学习,开展师生互动。

六、教学过程及作业设计:

教学过程 教 师 活 动 学 生 活 动 设 计 意 图 模块导入

章节导入

讲授新课

课堂练习

  

  展示《分子与细胞》和《遗传与进化》封面照片,引导学生回顾两模块的核心,引入《稳态与环境》模块,分析"环境"和"稳态"的内涵,模块核心为"稳态"。

  

稳态到底是什么?有什么特点?导入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以人体为例了解稳态。

浏览课本第一章扉页图片和文字内容。体温稳定是稳态的一个方面,人体处于稳态,构成人体的细胞处于稳态,细胞稳态的维持应该与它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细胞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学习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展示图片:

  

思考:它们生活在它们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怎样获取营养物质?

变形虫(左边)和草履虫(右边)是单细胞生物,直接生活在水环境中,直接从生活的环境中获取营养物质。营养进入细胞内的方式:自由扩散、协助扩散、主动运输和胞吞。

构成人体的细胞什么样的环境中?

以水为基础构成的液体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体液: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

哪些成分是体液?

(血液,唾液,胃液)

展示图片:

详解体液概念。体液概念的关键词:体内和液体。皮肤向内凹陷成腔道形成人体的重要结构直接与外界环境相通,如消化道。大家说的唾液和胃液都是液体,表面上看它们在人体,实际上它们没有真正的进入人体内部,所以不是体液。

尿液是不是体液?

展示图片:

分析血液成分。血液是液态,但血液中含有细胞不是体液,而血浆不含细胞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是体液。

体液的分类:分布于细胞内的称为细胞内液,约占2/3;分布于细胞外的称为细胞外液,约占1/3。

哪些成分是细胞外液呢?展示人体局部放大图:

  

分析哪些是细胞外液。两端开放的管状结构是毛细血管。一端封闭,一端开放的管状结构是毛细淋巴管,封闭的一端称为盲端。其余是组织细胞,细胞间隙中充满液体。

总结:

血浆- 血管中血细胞间的液体,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组织液-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细胞间隙液,是组织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淋巴-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是淋巴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

血浆,组织液,淋巴是细胞外液的组成成分,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请大家阅读课本第三页第三段。

分析总结细胞外液三种成分之间的关系。

展示循环系统图:

讲解淋巴循环与细胞循环之间的关系。

展示循环系统局部放大图片:

  

分析细胞外液组成成分之间的关系:血浆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进入组织细胞间成为组织液,组织液可以回流到毛细血管壁中重新成为血浆;一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淋巴通过淋巴循环汇集到总淋巴管中通过左右锁骨下的静脉进入血液循环系统成为血浆。

血浆中的物质怎样通过毛心血管壁呢?(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

蛋白质分子能不能自由通过呢?(不能)。

组织液到淋巴之间是单向流动,这与淋巴管的结构有关系。(盲端形成负压促使淋巴单向流动,淋巴内壁有瓣膜阻止淋巴回流。)

各种成分之间的转换能够维持各成分之间量的稳定。

展示Flash动画:

  

进一步归纳总结细胞外液成分之间的关系。

细胞外液各成分之间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为体内各种细胞提供一个稳定的生活环境,与体外环境相比,它位于体内所以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淋巴。

练习:

二、细胞外液的成分

细胞外液是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水的含量有多少?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成分呢?大家看课本第四页的"思考与讨论":血浆中的化学成分。

血浆中的化合物分为几类?

水的含量占多少?

除了水之外还有哪些无机物?

这些无机物中哪些离子含量高

有机物有哪些?最多的是哪一种?

展示图片总结。

出示图表比较淋巴和血浆化学成分的异同。

组织液和淋巴: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

为什么组织液和淋巴中的蛋白质含量少呢?蛋白质不能自由的通过毛细血管壁。

展示图片:

在体外,红细胞只能在0.9%的盐溶液中能保持正常的形态。红细胞在血浆中保持正常状态,说明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

三、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

细胞要维持正常的形态结构与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有密切相关。

(一)渗透压:

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由哪种物质贡献?约90%以上来源于Na+和Cl-。

(二)血浆的PH调整

H2CO3/NaHCO3缓冲对维持血液酸碱度稳定。

(三)温度

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

总结:内环境理化性质包括三个主要方面。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在适宜范围内有所变动。

四、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展示图片:

引导学生思考:内环境为细胞提供稳定的生活环境。细胞生存所需物质怎么获取?

细胞以内环境为媒介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体内各个器官系统参与。

展示图片:

以水的吸水、氧气的获取、尿素排出为例介绍细胞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

习题检测(内容略)

观看图片

思考回答

观看图片,思考问题

观看图片,思考回答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聆听理解

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

聆听理解

回答

观看图片,聆听

聆听

观察图片,思考

聆听

阅读教材

观看图片,聆听

观看图片,聆听

回答问题

观看Flash

聆听

完成习题

观看图表,思考

回答问题

观看图表

观看图片,回答问题

聆听

聆听,回答

观看图片,思考回答

观看图片

回答

回顾所学模块,引出本模块的学习。

培养从材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初步了解稳态。

复习旧知,已出新知

复习模块一知识

引出新知

引起学生的注意,通过学生的回答分析学生在概念理解上的误区。

通过图片观察,帮助学生正确理解概念,消除误区。

深化概念理解。

认识血液,消除误区

培养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理解各种成分的关系。

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教材进行自主学习

帮助学生理解新知

加深新知理解掌握

复习旧知,为后面理解血浆与组织液、淋巴液成分差异做铺垫

加深新知理解,为内环境的理解做铺垫

提出新概念,升华新知

巩固新知

培养从图片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认识各种成分间量的关系,为渗透压、酸碱度的学习做好铺垫。

培养读图能力

复习旧知,引出理化性质的学习

与前面知识回应,帮助理解渗透压的形成与维持

帮助学生理解内环境在物质交换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巩固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