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树》 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版选修 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散文部分 第五单元《树》 教案第2页

  出它"倔强的性格正和生存其间的回民吻合",甚至"紧裹蓑衣的树干也与阿拉伯民族布罩之内那瘦削的面颊互相呼应"。棕榈的确显示了完全不同于其他树种的性格:顽强、坚韧。这样,第二节其实谈了两种树:前半部分谈圣诞树,后半部分谈棕榈;二者形成了一种对比,作者的态度也有极大不同(这一点详见以下"问题探究"的分析)。

  在第三节开头,作者仍然用了一段文字再次谈到棕榈--"矮小茂密,一头乱发",像一个补充。随后就转入了对桑的谈论(第二至四段),所用的过渡语是"然而",作者的情绪溢于言表:"最怀念的是后院的桑"。作者谈论的重心是:"桑是凡品,然而一举枝、一抽芽皆有中国民间的贵气无限";桑的枝、叶、汁,无不体现了一种"贵气"(第二段)。接着,作者以中原农村女子采桑叶饲蚕的情景,指明"桑是属于庶民的",寄寓着"民间劳动之美"(第三段);又借诸葛亮上疏的故事,写出了桑的"清严方正"。

  这一节的最末两段,作者顺便以简洁的词句提及松,认为松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当他在"大风里看到一列列淹没棱线和低云的巨松"时,"心智仿佛直接融入了那片郁绿的深处"。这样的描写似乎意犹未尽,给读者留下余味。

问题探究

  这篇散文表面上写树,实则包含了丰富的文化、社会内涵,不同于一般的托物言志的作品。在阅读过程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深入理解这篇散文。

  一、各类树有何不同特点及其象征意义?

  作者每谈到一类树,都明确与某一种信仰或精神气质联系起来,例如菩提树关联着佛教,象征东方宗教的人本思想;圣诞树关联着基督教,渗透着一种救赎主题;棕榈关联着回教,体现的是倔强、忍耐的品格;桑展示了一种朴实与清严;松则是中国士族和仙逸的共同化身。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在谈论各类树时,所显示的态度、流露的意绪是不一样的。比如,菩提树对应的安详、静穆,令作者肃然起敬,产生一种景仰之情;圣诞树"被人类当做一种季节的征候、一种普世的意象"后,就变成了现代商业文化的一种仪式,改变了其原初含义,对此作者表示了深深的忧思,同时隐含着批判的意味--批判它依附的殖民主义;与此相对的是棕榈的倔强,引起了作者的同情和感佩;此外,作者对桑是"怀念"而钦敬的,对松则有一种向往之情。

  二、课文在行文方面有何特点?

  本文的行文疏密得当。文中有的地方十分细密,如写菩提树的叶:"近似心脏形的叶廓,在边缘镶滚着优美的曲线,尖细的末梢顺着主叶脉伸展成一道流逝在时空中的笔画,给滚动在嫩绿网络上的露珠儿开条滴落大地的虹迹";有的地方极为疏阔,如写圣诞树的"惊人地繁殖":"在18世纪初叶巴黎来往马车的市街上","在19世纪新大陆降雪的旷野中孤立的、清教徒的木造小筑里","在20世纪中期政变频频的南美午夜,那显得特别温暖的公寓客厅中"......虽寥寥几笔,却以跨越数个世纪的时空。还可引导学生再找些例子。

  三、如何理解课文的文化情怀与都市色调?

林燿德的散文被认为是都市散文的代表,这篇散文除了包含浓烈的文化意味外,都市的气息也隐现其中。譬如,首句"一对菩提树谦逊地生长在都市的盲点",就点明了菩提树在都市中的位置,"盲点"意味着看不见的地方,因而说明菩提树是都市所欠缺的;作者在谈圣诞树时,更是通过"播放着重金属乐团蓝调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