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3:百家争鸣(人民版(07版))
必修3:百家争鸣(人民版(07版))第2页

  第四,在思想文化上,从"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私学的兴起,造就了一大批知识渊博和阅历丰富的文士,同时也为学术繁荣提供了舆论阵地。在社会上,一批以传播文化,发展学术为宗旨的社会力量被称为"诸子百家"。

认识: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局面,是在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阶级关系剧烈变化,奴隶制度瓦解和封建制度形成的历史条件下出现的

明确:一定的思想观念是一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是在它的物质条件和相应的社会关系的基础上创造和构成的。

理解:经济、政治和文化三者间辩证关系

(3)"百家争鸣"的主要流派和主要代表

春秋战国时期,最主要的思想流派有道家、儒家、墨家和法家。

一、孔子和早期儒学

1、孔子的生平介绍: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或孔夫子是对他的尊称。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551年)夏历八月二十七日,卒于鲁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夏历二月十八日,享年73岁。孔子3岁丧父,17岁丧母,生活十分惨淡。然而,孔子自小就勤奋好学,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孔子曾先后担任过下级官吏和地方官,政绩十分显著,五十多岁时担任司寇,成为政府高官,也取得了相当大的成绩,后在55岁左右仕途失意,官闲居家。之后孔子离开鲁国,周游列国达十四年之久,其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然而屡遭冷遇,远大的抱负和理想最终未能实现。于是,孔子开始专心从事文化教育活动,为改造社会培养人才,并在教育上获得了巨大成功。相传孔子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教师可引导学生看《孔子和他的弟子在一起》一图。孔子晚年对《诗》《礼》《书》《易》《乐》《春秋》进行了整理,是为"六经",即儒家的经典,对发展儒家文化、繁荣学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孔子的思想:

(1)"仁"和"礼"的学说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的思想,以至后来有人把孔子的思想概括为"仁学"。在《论语》一书,"仁"字的出现达一百多次,说明"仁"在孔子思想体系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仁者,爱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主张以爱人之心调解与和谐社会人际关系。孔子维护周朝的"礼"

主张贵贱有"序",这是他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

(2)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

 在教育上,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著名主张,这是孔子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孔子在论述他的教育对象时说:"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也就是说,只要是主动亲自带着干肉到我这里来登门求教,就表示有尊师重道之意,我就没有理由不把我的知识和学问传授给你。这与奴隶制"学在官府","礼不下庶人"的严格等级制的教育制度有着质的区别,是划时代的进步。

 孔子的私学打破了受教育对象的地域、族类和家庭出身的限制,扩大了教育的社会基础,尤其是满足了平民入学受教育的愿望,适应了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利地推动了春秋以来的学术下移运动,壮大了士阶层的队伍,促进了各民族文化的融合与发展。(引入当今世界文化遗产"曲阜三孔",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孔子及孔子的思想在今天世界上的影响,同时,也可借此培养学生对历史文物的保护意识。还可以用谈话法与学生交流在语文课上学过的《论语》的有关篇目)

(3)《论语》和"六经"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孟子和荀子是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并在适应时代要求的情况下有所创新,为儒学的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3、孟子的思想

(1)孟子,名轲,战国中期邹国人,他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自认为是儒家学派的正宗。一生以教书为主,也曾游说于各诸侯国。晚年著书立说,他的言论被整理成《孟子》一书。

(2)孟子的思想:

引导学生看史料归纳其主要思想:有关孟子的思想,孟子曰:"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孟子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曰:"人无有不善。"

师生共同分析得出:

性善论(其理由是人人都有"善端",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是非之心。性善学说虽然是唯心主义哲学思想,但孟子强调君王要善待人民,要制民之产,使民有恒产,又有恒心地安于生产生活的思想,在当时是具有一定进步意义的)

仁政(孟子的政治思想主要是继承了孔子的"仁",并将其发展为系统的"仁政"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