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九)
2011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提分资料卡(十九)第3页

这些论述抓住特征进行比较,爱憎分明,是非清楚,振聋发聩,催人奋进,既做到形象可感,同时又能符合议论文的文体特征。

7.句式多变

议论文句式也要富于变化,或对偶,或排比,或反复,或反问,或长短句结合,整散句搭配。这也是加强文采的好办法。如2008年山东卷满分作文《春来草自青》的一段:

生如四季,春最美,亦给人无穷回味。每个人有每个人的春,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感受,唯一相同的,是你必然有过那个季节,可能你已经走过春天,或者正在春的怀抱里面呢喃,春天都不会忘记你,无一不把她的温柔和美丽赐福于你。

而有的春,长的有些让你厌烦,春草无边,春花绚烂,春风细细,你就沐浴在这其中,陶醉在这其中,流连忘返。而春天来得早的那些人,总是会感叹春的短暂,如我。我去抓住它的尾巴,才发现它已经拉了我好远好远。我努力的去追都追不上,够不着。

这段话有意识地进行句式变换,能使文章少一些呆板,多一点灵气。整句和散句配合使用,自有妙处。这一段话,于匀称之中见错落,呈现出一种参差之美,堪称景象美妙,意境深远。

又如满分作文《让心河绿水长流》:

"同一处胜景,在不同人的眼中,自有它不同的佳妙之处;同样的感受,在不同人心中,自有它各自的蕴味。其实,世间万物,哪一个不是如此呢?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道理也正是这样。不同的地域、心境、个性便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感悟。"

句式多变,读来觉得富有文采和美感。

8.善打比方

比喻,是多彩的七色光,是烂漫的万花筒,是闪光的金子。亚里士多德说:"善比喻者为天才。"古今中外的作家,无不采用比喻来写景状物,阐发事理。运用比喻这种形象化方法,取象附理,使深奥甚至枯燥的道理通俗化,枯燥的事理形象化。

毛泽东的政论文,鲁迅的杂文都是典型。毛泽东在《改造我们的学习》中批评一些留洋革命者不注重研究现状,不注重研究历史,不注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应用,有这样一段文字:

"他们从欧美日本回来,只知生吞活剥地谈外国。他们起了留声机的作用,忘记了自己认识新鲜事物和创造新鲜事物的责任。这种毛病,也传染给了共产党。在批评某些人没有党性或党性不全时是这样说的:有一副对子,是替这种人画像的。那对子说: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又如:"我们需要读书,需要知识,像婴儿需要营养一样。可以想像,身体缺乏营养的人,一定是血虚气弱,无力劳作,而精神上缺乏营养的人,也将空虚渺茫,碌碌无为。要想得到精神上的营养,要想成就大业,就必须认真读书,丰富自己。"

这个比喻平中见奇,喻理成趣,形象地论证了读书的重要性。

有时为了多角度、多层次地说明道理,还可以采用博喻的方法。例如:

"书像朝阳,像春风,像雨露。它是知识的海洋,精神的食粮,智慧的钥匙,心灵的灯塔。它能使你站在高山之巅眺望壮阔的远景,看到大海深处的水晶宫,以使你开阔眼界,增长才干。"

这段话多方论证书的宝贵,读书的作用,气势贯通,妙语连珠,感情充沛。

一般在每个比喻句子后面还加一句解说句。如:

"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只断了线的风筝,没有了飞翔的方向;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口没有水的枯井,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没有责任感的人,好比一棵没有叶的树,忘却了生活的激情。"

9.整句醒目

高考作文评卷时间紧,任务大,阅卷老师不可能像平时批改作文那样细致,反复地看,往往是"一目十行",抓观点,找要点,寻亮点。而"中心句"是展示考生主要观点,反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