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兰亭集序》教案2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三《兰亭集序》教案2第3页

7、深入思考,作者因何而悲,为何而悲?

明确:为此而悲:1、我对生命的体验和古人对生命的体验是若合一契 (死生亦大矣); 2、士大夫们大多意志消沉,不求进取 ,崇尚虚无(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所以作者悲为古人、为时人、亦为后人(后之视今,亦由今视昔,悲乎!)补充提示:这里的"悲"不同于上一段的"痛",作者由乐而生痛,言痛而生感,终了而言悲,情真意切。这是对个体之痛的理性思考。

8、小结

明确:王羲之在文中表现出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9、组织学生齐声朗读三遍,一遍读顺,二遍读熟,三遍读情。

六、概括本文的句法特点

明确:骈散并行,以散为主。

七、布置作业1.背诵全文。

2.写一段话,把"崇山峻岭""清流激湍""游目骋怀""情随事迁"五个词用进去,描写恰当,内容要合理,不少于400字。 八、延伸阅读将王羲之《兰亭诗》和《兰亭集序》对读,《兰亭集序》中的自然之景和诗中的自然之景诗如何对应的,这些自然之景是纯粹客观的自然之物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