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教案(1)
2017--2018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项羽之死 教案(1)第2页

②何为快战 如何快战 快战如何

(快战中的三次行动,项羽许诺要突围、斩将、刈旗,这三者在古时交战中都是难以做到的事情。从中你读到了什么?司马迁从不同的角度正面表现了项羽如猛虎一般的气势和战斗力,英武形象栩栩如生。但在此处,司马迁在写的时候还是有所保留,有一个细节--刈旗,项羽做到了么?文中并没有交代,难道是司马迁漏掉了么?旗是什么的象征?一个军队灵魂的象征,旗在,军队气势在,旗倒,军队气势衰。当时何等形势?项羽再勇武,又怎么能轻易做到?

(这一细节中要看出司马迁要为我呈现的一个神勇而真实的项羽。)

自负

在第二段中项羽对其二十八骑的对话独白占据段落一半,谁能为我们读出来,这其中暗含辉煌的过去,失败的今天。

(反复强调:"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从中可见项羽的性格:自负。暗示项羽不醒悟,没有真正认识到自己失败的原因。从中也看出司马迁态度全面,中肯并带批评之意。)

失民心

田父,"迷失道,问一田父,田父绐曰"左"。左,乃陷大泽中。" (说明项羽单纯自负,失民心。坑杀秦兵20万,火烧阿房宫,所过无不残灭)

教师解读:

《史记》创作于汉王朝鼎盛时期,但司马迁并不受封建统治者"成王败寇"观点所局限,来大写项羽。垓下之围剩下二十八骑,汉骑追者数千人,"自度不得脱"的项羽,表现的极为静定,"愿为诸君快战",要做三件事"溃围、斩将、刈旗"。溃围,就是冲出重围,可以逃命,倒是可以理解,而斩将、刈旗中,一个人可以把杀出重围看做不重要,但要把斩掉对方将领,拔了对方的旗子看作很重要,这是一种英雄的功勋,我们能看出项羽要的不是自己的逃命,而是精神上摧垮敌人,这实际上是一种英雄式的抉择,彰显的是一种英雄的勇武精神,这正是司马迁以快战正面描写英雄,赋予项羽静定、勇武的内涵。

乌江自刎(分析人物心理变化)

1师生共读

2渡还是不渡?(应该渡 不能渡 爱渡不渡)

(1)杜牧 《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 卷土重来未可知。

(2)李清照 《夏日绝句·咏项羽》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3)王安石 《乌江亭》

百战疲劳壮士哀, 中原一败势难回。

江东子弟今虽在, 肯为君王卷土来?

3项羽的选择

① 能不能渡乌江?

"乌江亭长舣船待""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

② 想不想渡乌江?

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 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