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
人教版(新)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回顾•拓展一》教学设计第3页

  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度:越过。

  王之涣(688―742),唐代诗人。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他写的这首诗表达了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写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诗意: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的一般。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玉门关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含蓄,更有深意。

  (2)诗与词的比较

  诗可以分为古体诗和格律诗。古体诗只要求大体押韵,句式可齐可不齐,句数不限。格律诗在句数、字数、声律等方面都有严格的规定,律诗八句,绝句四句。又根据每句字数的不同,分为五律、七律、五绝、七绝等。律诗的二、四、六、八句押韵,两联必须对仗。词是我国诗歌中的一种特殊文学体裁,是隋唐时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又称"曲子词""长短句""诗余"等,盛行于宋代。特点是每首词有词牌。词牌与内容没有必然的联系,所以有些在词牌下另有标题或小序,表明主题或写作缘由。在音韵上,词和音乐密切结合。词不是面的展开,而是点的深入,抓住一点,描之绘之,渲之染之,步步深入,细入微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