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教学设计
新浙教版七年级下册科学《2.5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教学设计第3页

* 分析小结学生的问题,反馈学习情况。

【设计目的:这一层次经过实验演示、观察、讨论、分析,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使抽象的理性知识由直观的教具演示了出来,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培养了学生观察,分析能力】。

(三)、强化练习,反馈矫正

光反射和折射知识融合于我们身边事例,设计多组不同程度的练习,针对学生的个别化差异,利用网络环境实现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利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与教师提供材料进行知识的拓展和迁移。

九、教学效果预测:

学生能够了解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种种现象,能够用科学实践的方法来解释自然现象。

十、教学反思

一、 围绕概念 ,展开实验。

??? 实验可以为学生形成正确的概念打下基础,是学生了解光反射和折射的必要前提。在整个教学设计中,将实验分为实验操作、计算机模拟实验两种类型。

??? 1、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此安排了一段观察内容。利用计算机优势让学生感受"光",通过感受"光",引入研究内容。培养他们的主动探究的精神。为学生主动的"学"创造了一个民主平等的学习氛围。在不知不觉中师生的角色转换了,使"教"是为学生"学"的需要而服务的。

??? 2 、教学"光的反射"。首先设计了"小球运动"实验,这是通过计算机模拟实现的。在教学与游戏之中,引发思考:接着学生通过利用平面镜探索光反射的实验,获得直接的感性认识,从而归纳光的反射;之后计算机模拟反射颜色实验了解反射的情况:

?? 3 、教学"光的折射"。从观察水中物体的弯折、到计算机辅助说明实验、到学生实验观察光的折射、到使用放大镜感受人们对光折射的利用。带领学生走过了从现象到本质再回到生活的科学研究之路。进而认识光的折射。最后,让学生运用所学到"光的反射和折射"的知识,利用教师提供材料进行创造性活动,实验始终贯穿于教学活动,使教与学双边活动生动、活泼。

?二、通过计算机辅助设计 体现教师的引导作用

??? 提供认知材料,认知线索,加强指导,及时点拨、讲解,并帮助学生排除在认知过程中的困难。在教学中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逐步深入地引导学生去探究光的反射和折射。

??? 1、合理开发和利用网络上的资源。教师将网络上的资源进行合理组合,提供给学生具有代表性的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和应用进行查阅。(出示学生阅读内容)有家喻户晓的故事:猴子捞月、有神奇的海市蜃楼、有日出和折射等等,人类已揭开了一个个自然之迷 。学生按个人能力去认识、理解。学生在查阅中了解了光折射、反射的现象和应用,这样安排节约了时间、提高了学生操作计算机的能力,并且针对性强。图文并茂的内容,把学生的注意力一下子吸引了,从而达到较短时间内获取更多的信息的目的。

??? 2、 当学生获取信息后,利用习题和自主实验的方式及时反馈加工

3、 对学生分层次教学,从学生练习的情况出发,根据学生个体的差异,设置不同的学习内容(初级、中级、高级),使学生主动并且有效地投入到教学活动中来。注重培养学生自我评价和调节能力,实现教与学新的协调平衡。

三、发挥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 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怎样把本节课所学过的知识运用起来?怎样让学生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呢?本节课的后半段设计了这么一段教学活动: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进行创造性的活动(万花筒、潜望镜、哈哈镜......)。课上到这时,同学们思维活跃,活动积极。学生在这样的过程中既进一步了解了光的反射和折射,又使他们的想象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