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第2页

主义的途径

3、内容:实行余粮征集制、普遍实行工业国有化、取消商品贸易、强制劳动

教师补充解释:

①余粮征集制:征收办法是,由粮食人民委员会确定征收粮食的总数,自上而下地摊派给各产粮区,直至每个农户承担,按固定价格强制向农民征购。事实上,余粮征集制实行过程这,征购的不仅是余粮,连必要的口粮和种子粮也被征集一空。余粮征集制实际上是对农民强制的无偿的一种剥削。

②强制劳动

由于当时劳动力缺乏,1918年12月11日公布的劳动义务实施的办法规定,只有完成了一定的义务劳动才取得相应的口粮。同年12月又规定凡年满16岁至50周岁的公民都应该完成义务劳动。不从事劳动者,地方政府有权进行强制。

4、评价:

(1)积极方面:该政策在当时形势下的实施是必要的,且是有效的。它最大限度地动员了全国的财力、物力,按战争的需要进行分配和有效使用,为保卫苏维埃国家创造了必要的物质条件,捍卫了十月革命的成果。

(2)消极方面:该政策使农民负担过重,而且不符合客观价值规律,它挫伤了农民的利益,造成了工农联盟濒于瓦解,也对国家的经济造成了不利影响,最终引发了全国范围的经济和政治危机。实践证明,它作为向社会主义"直接过渡"的一种尝试无疑是失败的,它并不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途径。

(二)新经济政策(1921--1927)

知识过渡:列宁在革命成果巩固后,想在落后的生产力水平基础上,按照马克思、恩格斯设定的"科学社会主义"蓝图,构建取消商品流通,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公有制,继续推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阶段。 但是这个忽视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适应原理的决定是错误的,这个探索是失败的。这就要求以列宁为首的苏维埃政府要重新确立一个新的政策,采取一个向社会主义阶段过渡的新方法。而这个政策必须符合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那么应该确立一个怎样的新政策呢?路在何方?

1、背景原因:

(1) 国内战争胜利后,苏维埃政权亟待恢复遭到战争破坏的经济

(2)农民对共产主义政策的不满,暴动频发。

(3)国家也没有能力直接领导和组织所有企业的生产。

2、目的:为了解决经济困难和政治危机

3、内容:(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比较)

容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新经济政策 农业 余粮征集制 固定的粮食税 工业 工业国有化 有区别地对待大、中、小企业 商业 取消商品贸易、国家集中分配 自由贸易 分配 强制劳动 工资级别制、按劳分配 影

 响 集中人力、物力、财力,保证了军事斗争的胜利;但超过限度,不利于提高生产者的劳动积极性。 找到一条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正确道路,工农支持,经济恢复,政权得到巩固。 思考:新经济政策"新"在什么地方?(学生通过比较的出结论)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在生活重排斥商品关系,用军事和行政手段控制社会运转,进而直接进入社会主义;

新经济政策是通过在一定限度内发展资本主义,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扩大生产,改善和工农联盟,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这是新经济政策"新"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