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
2018-2019学年岳麓版必修二  第14课 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   教案第3页

4、评价(意义):

受到了广大工人和农民的支持,恢复和发展了国民经济,巩固了苏维埃政权,放弃了利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度到社会主义的设想,找到了一条使落后的俄国过渡到社会主义的途径,确立与落后的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

二、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建立--斯大林经济体制(斯大林模式)(1924-1936-1953)

(一)背景:

 斯大林领导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经过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实施了国民经济发展五年计划

(二)主要表现:

1、实现单一的公有制

2、实现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3、实行排斥市场的指令性计划经济

4、主要以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三)评价:

1、积极:

①国家能够按计划调配和使用全部资源,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突出 ;②形成了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基本实现工业化; ③1940年苏联的工业生产总值跃居世界第二。

 2、消极:超越了苏联生产力水平

①片面发展重工业,农轻重比例失调; ②忽视消费品生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缓慢;

③剥夺农民的太多,导致生产积极性不高;④长期计划指令,压抑了地方和企业的积极性。

⑤二战后的社会主义国家照搬,成为苏联控制东欧的手段。

(四)经验教训:

1、经验:利用政府权利对经济进行宏观调空,资本主义国家有所吸收

2、教训:(1)注重重工业、农轻工业比例的协调(2)要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3)注意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4)充分保留企业的自主性,对其的发展应用指导性的方式加以引导(5)应遵循经济发展规律,立足于本国国情,从本国的实际出发来制定本国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

〖难点突破〗

联系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过程,中经济政策的调整与变化,给我国的经济建设带来的启示:

(1)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一切从国情出发,按规律办事;

(2)调整经济政策,必须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的发展水平;

(3)农业政策的制定与调整必须切实地维护农民的经济利益;

(4)国民经济必须按比例、协调发展(农业、重工业、轻工业协调发展)

(5)经济建设必须有利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注意调动其积极性

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调整

赫鲁晓夫开创了社会主义改革的先河,苏联改革的结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赫鲁晓夫改革把苏联搞'乱'了,勃列日涅夫改革把苏联搞'死'了,戈尔巴乔夫改革把苏联搞'垮'了"。三次经济改革,基本上是从改革的背景、改革的内容、改革的成效和问题等方面进行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