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案
2018-2019学年人教版选修三  5.1 生态工程的基本原理 学案第2页

  (3)实例--无废弃物农业。

  2.物种多样性原理

  (1)内容:物种繁多而复杂的生态系统具有较高的抵抗力稳定性,可以在有限的资源条件下,产生或容纳更多的生物量,提高系统生产力。

  (2)理论基础: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3)实例

  ①反面:辽宁西部章古台地区的樟子松林,由于没有一条昆虫与其天敌相生相克的食物链,松毛虫肆虐一时。

  ②正面:由珊瑚虫和某些藻类共生组成的珊瑚礁区,物种繁多,系统稳定。

  3.协调与平衡原理

  (1)理论基础: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

  (2)处理好生物与环境的协调与平衡,需要考虑环境承载力,又称环境容纳量,它是指某种环境所能养活的生物种群的最大数量。

  4.整体性原理

  (1)理论基础:社会-经济-自然复合系统。(如图)

  

  (2)合理应用: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时,不但要考虑自然生态系统的规律,更重要的是,还要考虑到经济和社会等系统的影响力。

  (3)意义:只有应用整体性原理,才能统一协调当前与长远、局部与整体、开发与环境建设之间的关系,保障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

  5.系统学和工程学原理

  (1)系统的结构决定功能原理

  ①理论基础:分布式优于集中式和环式。

  ②合理应用:生态工程需要考虑系统内部不同组分之间的结构,通过改变和优化结构,达到改善系统功能的目的。在分布式的结构中,一般局部故障,不至于造成整个网络的瘫痪。

  (2)系统整体性原理

  ①理论基础:整体功能大于部分之和。

  ②合理应用:系统的各组分之间要有适当的比例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完成能量、物质、信息等的转换和流通,并且实现总体功能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即"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