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08版))
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08版))第2页

二.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1.背景:①粉碎"四人帮"后,人们要求对"文化大革命"中的冤假错案进行平反,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②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打破了长期以来的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2.伟大决策:①全会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②全会抛弃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方针,实现党的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③全会确立了把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方面来的方针,还作出了实现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3.意义:这是新中国建国以来党的一次伟大转折,也是共和国的一次伟大转折,成为我国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起点,开创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的伟大起点。

三.经济体制改革

1.含义: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改革生产关系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一系列环节,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实质上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2.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1)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①前提--坚持土地等生产资料公有制;②特点--包产到户;③安徽、四川率先进行;④性质--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管理方式的一次伟大变革。⑤意义--使农民获得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生产的发展。

(2)发展乡镇企业: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有利于农业的现代化建设和农村经济的发展。

3.国有企业改革(即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1)改革内容:①改革管理体制,把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改为以间接管理为主、宏观调控的管理体制。②改革所有制,把单一的公有制经济发展为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③改革产权制度,实行以股份制为主要形式的现代企业制度。④改革分配制度,把分配中的平均主义改为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影响:增强了企业的竞争实力,逐渐形成了一批有实力和活力的大企业集团,使国有资产大幅增加,

有利于国民经济的稳定和健康发展。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①1992年10月,"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②1997年9月召开的"十五大"进一步创新,指出:"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了很大促进作用。

四.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对外开放的含义:指在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础上,遵循平等互利、互守信用的原则,同世界各国发展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这是加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

2.内容:积极发展对外经济技术合作与交流,扩大对外贸易往来,吸收国外资金,引进先进技术,学习外

国先进经济管理经验。("走出去,引进来")

3.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1)经济特区

含义:指国家划出一定的范围,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体制的地方。特区"特"在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方法。

 目的:更好的吸收和利用外国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以促进我国经济的发展。

 建立:1980年起,先后建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等五个经济特区。

 建五特区的条件:①是中国对外交通的重要陆路通道或海运港口;②是著名的侨乡;③毗邻香港、澳门、台湾,历史上与海外有密切交往。

(2)沿海开放城市和沿海经济技术开放区

  ①1984年,开放大连、秦皇岛、天津、广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②随后相继把厦漳泉三角区(闽南三角区)、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地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③1990年,开发、开放上海浦东。

(3)内地全面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