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08版))
必修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岳麓版(08版))第3页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新一轮对外开放高潮迭起,各地出现了一大批不同级别的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科技园区、保税区、金融贸易区和出口加工区等,对外开放的形式更加灵活多样。

(4)对外开放格局的特点

  我国的对外开放从设立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开放区到沿江开放港口城市、沿边开放城镇及内地省会开放城市,形成了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4.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1)2001年11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我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

(2)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将会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即入世的利弊:中国入世利大于弊。)

机遇:①有利于中国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国际分工,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出口和利用外资,并在平等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③有利于促进技术进步、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④有利于直接参与21世纪国际贸易规则的决策过程,摆脱别人制定规则而中国被动接受的不利状况,从而维护合法权益;⑤有利于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将促进世界经济的增长。

挑战:加入世贸组织对我国的弱势产业带来压力和严峻的挑战。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关税的大幅度减让,外国产品、服务和投资有可能更多地进入中国市场,国内一些产品、企业和产业免不了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

五.中国现代社会生活的巨变

1.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变

(1)生活水平--向小康迈进

"吃":中国人民已经基本解决了过去几千年没有解决的温饱问题,而且党和政府非常关注人民生活质量。人们改善了自己的膳食结构,注重讲究营养。

"穿":中国人民的着装一改过去的单调呆板,色彩缤纷,款式多变。人们对于服装的需求越来越倾向于舒适、高档、优美和个性化。

"住":居民住房不断得到改善,不仅人均居住面积扩大,而且室内装修和居住环境也有了明显的改善。

(2)思想观念

改革开放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竞争意识、市场意识、效率意识、开放观念、积极进取和终身学习的理念成为大多数中国人行动的指南。

2.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进程

含义:即城市化,是指人口、用地和经济、文化模式由农村型转向城市型的过程和趋势。

特点:①城镇化进程加快,1978--2000年城镇化水平由17.9%提高到36.1%。②小城镇迅速崛起。乡镇企业的发展成为农民实现向非农业领域的重要途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也推动了城镇化。③城市区域化出现,初具规模的有长三角城市群、珠三角城市群、大北京城市群等。

战略:2002年提出,走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多样化城市道路,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

3.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

状况:中国1994年正式接入互联网。1995年以来,由于政府大力支持,互联网发展极其迅猛。

优势:①集报纸、广播、电视的优势于一体;②费用低廉;③可以高度互动,双向传受;④可以更主动、更便捷和最大限度地获取信息。

影响:①互联网覆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构成信息社会的一个缩影。②打破了常规的时间、空间界限,使信息迅速传递和共享。③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④改变着人们的价值观和世界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