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教案第3页

  深层原因:封建礼教、封建等级观念。

  小结:农村经济衰败,农民生活的贫困,封建传统观念(即礼教、等级观念)毒害,使闰土发生了巨变。闰土的遭遇正是当时广大受压迫、受剥削农民的具体写照。作者塑造这一形象的目的,也就在于揭示帝国主义、封建社会双重压迫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害。

  (三)杨二嫂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杨二嫂外貌、动作、语言等语句,并思考作者塑造杨二嫂这个人物形象的作用是什么?

  年轻时:"豆腐西施"、终日坐着 (安分守己)

  二十多年后:

  肖像:"凸颧骨""薄嘴唇""细脚伶仃的圆规" (尖刻、能说会道、令人可鄙)

  语言:"哈!这模样了,胡子这么长了!" ( 怪声怪调)

  "不认识了么,我还抱过你咧!" (以长辈自居)

  "忘了?这真是贵人眼高......" (讽刺)

  "......让我拿去吧......" (爱占小便宜)

  "阿呀呀,你放了道台了,......" (恣意造谣)

  动作:"......慢慢向外走,顺便将我母亲的一副手套塞在裤腰里,出去了。"

                         (明索暗偷)

  1、人物形象:杨二嫂:通过肖像、语言、神态、动作的细节描写,表现了杨二嫂的自私、尖刻、贪婪、势利的性格。 她是庸俗的小市民的典型形象,是"辛苦恣睢而生活"的人。

  2、塑造杨二嫂形象的作用:(1)以她的自私、刻薄衬托闰土的善良、朴实。另一方面展示了当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隔膜。

  (2)以杨二嫂20年的变化说明城镇市民的贫困化。

  3、杨二嫂变化的原因:农村经济衰败、生活的贫困、小市民势利贪婪(或:市侩)的恶习使她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二、课堂小结:

  作者塑造了一个淳朴善良麻木迟钝的贫苦农民的闰土形象,也塑造了杨二嫂一个尖酸刻薄自私势利贪婪的小市民形象。从两人的身上折射出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以及封建传统观念对人们精神的毒害,造成人们纯真人性的扭曲。小说通过对比手法的运用,通过肖像、语言、动作描写,表现闰土和杨二嫂在二十多年里发生的巨大变化,说明辛亥革命前后农村经济衰败,农民和小市民生活的贫困,封建社会传统观念对人们的精神毒害,造成人们纯真的人性被扭曲。作者塑造这两个人物形象,真切地抒发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希望有新的生活的炽热感情。

  三、作业:找出文中景物描写的段落,试体会其作用。

  第三课时

  一、合作探究:

  1、"故乡的山水也都渐渐远离了我,但我却并不感到怎样的留恋"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对故乡的现实(即人与事)感到失望,故乡没有给"我"留下好印象。

  2、"闰土在海边时,他们都和我一样只看见院子里高墙上的四角的天空。" "我只觉得我四面有看不见的高墙,将我隔成孤身,使我非常气闷。"句中两处"高墙"含义分别是什么?[来源:学科网]

  第一个"高墙"是实写。第二个"高墙"是虚写,是比喻用法,指"我"与闰土之间隔着"厚障壁",即封建意识、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隔膜。

3、"西瓜地上小英雄的影像,我本来十分清楚,现在却忽的模糊了"中"模糊"与"清楚"是否矛盾?为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