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教案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14课:故乡》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3、小说三要素:人物、故事情节、环境

  4、人物塑造方法:外貌、语言、动作、心理。 (神态)

  5、故事情节: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序幕、尾声)

  6、环境: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7、阅读小说应该从哪几个方面入手?

  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环境描写。注意:分析小说主要是分析小说的人物形象

  五、预习检测:

  秕谷(bǐ) 鹁鸪( bó gū ) 颧骨(quán) 折本(shé) 潺潺(chán)

  阴晦(huì ) 伶仃(líng dīng) 恣睢(zì suī) 猹(chá) 獾 (huān)

  弶(jiàng) 脚踝(huái) 髀(bì) 愕然( è) 嗤笑 (chī)

  瑟缩(sè) 黛(dài) 惘然( wǎng) 祭祀(sì) 寒噤 (jìn)

  六、听读课文,理清本文结构:

  一、回故乡(1-5自然段) 开端

  二、在故乡(6-77自然段)发展与高潮

  三、离故乡(78段-结尾) 结局

  七、作业: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整体感知:阅读1-5段,回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的"冒着严寒"说明什么?

  "冒着严寒"写回故乡的季节,写出我回故乡急切心情 。

  2、第2段描写了哪些景物,起什么作用?

  天气阴晦、冷风呜呜的响、苍黄的天、萧索的荒村。写出衰败荒凉的农村景象,衬托"我"悲凉的心情。

  3、如何理解第3段的含义?本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先用一个感叹句"啊!"再用一个否定的疑问句。这样写是因为故乡的景象出乎"我"的意料,因而产生怀疑,但又的确是"我"的故乡。对怀疑加以否定,反映"我"的复杂思绪,沉重的心情,为下文作铺垫。在文章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4、怎样理解"故乡本也如此,--虽然没有进步,也未必有我所感的悲凉"?

  眼前萧索的景象与"我"记忆中的故乡形成很大的反差,心中疑惑既而感到悲凉,只得自我安慰,实则流露出一种忧愤之情。

  5、讨论小说哪些地方运用了对比手法,各有什么作用?

  (一) 故乡的变化 (景物描写有力地渲染了气氛,烘托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

  (二)闰土的变化

  试在文中找出描写闰土外貌、动作、语言等词语,并思考造成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少年闰土外貌:十一二岁 紫色圆脸 毡帽、银项圈 红活圆实的手 健康壮实。

  中年闰土外貌:脸色灰黄 皱纹深 极薄的棉衣 眼肿得通红 破毡帽 手粗笨开裂

  少年闰土动作、语言:活泼刚健 动作利落 有智有勇 语言朴质生动 热情纯真

  中年闰土动作、语言:说话吞吞吐吐 只是摇头 谦恭又含糊 迟钝麻木

  少年闰土对我的态度:友好热情 纯真平等 充满友谊

  中年闰土对我的态度:恭恭敬敬 呼"我"老爷

  少年闰土对生活:热爱生活 生活知识丰富 天真活泼 无忧无虑

  中年闰土对生活:哀痛苦 寄托神灵

  闰土变化的原因:

表面原因:1、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2、社会落后愚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