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高考政治复习精品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
2010年高考政治复习精品学案:探究世界的本质第3页

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④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5、理解规律的含义、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

(1)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规律的世界是不可思议的。

方法论: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发挥主观能动性)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关系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和基础;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发挥主观能动性。

②方法论: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实事求是;又要注重发挥主观能动性,为人类造福。

③反对错误倾向:片面地强调发挥主观能动性,无视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的制约,属于唯心主义;只强调尊重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否认人的主观能动性,是机械唯物主义。

(5)要注意规律问题上的几个误区

①规律与现象的关系: 首先,现象和本质是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这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现象是个别、层面和表面的东西,是事物的本质的具体表现;本质则是同类现象的共性,是事物内部深藏着的东西。同类现象具有共同的深刻的本质,而作为共同本质的外部表现的现象都是千差万别、多姿多态的。因此,现象比本质丰富、生动,本质比现象普遍、深刻。

第二,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具有较大的流动性;本质则是相对平静,相对稳定的。

第三,从人的认识来看,现象可以为人的感官直接感知;本质则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只有靠理性思维才能把握。

其次,现象和本质又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一方面,本质决定着现象,并通过一定的现象表现出来;另一方面,现象又总是一定本质的表现,不可能有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也不可能有无本质的现象。

②规律与规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二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区别:二者的性质不同。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人们不能创造、消灭或者改造它。而规则是主观的,它以人们的主观需要为转移,人们可以制定、废除或修改它。

联系:一个正确的规则总是根据客观规律制定的,是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定律也不是规律,定律是人们对客观规律的反映,属于意识范畴,是主观的。

③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是客观的,其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因而规律无好坏之分。规律可以给人带来积极的作用,也可以带来消极的作用,但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规律存在和发生作用的条件,从而创造有利于规律发挥积极作用的条件,限制规律发生消极作用的条件,使规律发挥积极作用,造福于人类。

④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发展的,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永恒不变的事物是没有的。因此,任何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都是随着事物存在的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变化,即具体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所以,认为规律都是永恒的,万古不变的观点是错误的。

【真题再现】

1、(09江苏26)"少年安能长少年,海波尚变为桑田。"唐代诗人李贺的这一诗句体现了

A.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和有条件的 B.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C.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D.运动是静止的特殊状态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考查学生理解和运用知识的能力。运动是永恒的、绝对的、无条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