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七下科学《1.3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
浙教版七下科学《1.3动物的生长时期》教案教学设计免费下载第3页

4.知道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增强尊老的意识。

教学重点: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衰老和死亡的实质

教学难点:有性生殖和无性生殖的区别

教学过程 备注 1.复习引入:什么是动物的生命周期?动物的生命周期有何意义? 而新个体是通过生命周期的哪个生长时期产生的?各种动物的生殖方式都一样吗?

2.学生回答:

3.讲述:动物的生命周期,反映了动物新老个体的更替。新个体是通过动物的生殖产生的。成年个体在死亡前,能产生新的个体,以保证种族的延续。接下来,我们就学习相关知识,并板书:第三节 动物的生长时期

4.提问:我们已经学习了人的生命周期,你在课本图中试着填出人的生殖过程。

5.回忆回答:

男性 精子

           受精卵 新生命

女性 卵 受精

6.讲述板书:一、动物生殖方式的多样性

1.有性生殖:像人那样,通过精子和卵结合,形成受精卵产生新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有性生殖。

7.展示设问:

1)下面这些动物能进行有性生殖吗?

2)这些动物的有性生殖有什么不同?

8.讨论回答:学生看图,小组讨论、交流,对这6类动物进行分析,根据有性生殖的特点进行判断,认为都能进行有性生殖,学生根据经验,通过观察、讨论,认为:哺乳类是胎生,其它是卵生;鱼类和两栖类是体外受精,其它是体内受精。

9.讲解板书:

1)受精方式:鱼类和两栖类是体外受精,昆虫、爬行类、鸟类、哺乳类是体内受精。

10.思考讨论:1)、体外受精的动物所形成的受精卵一般在什么环境中发育?

2)、这两种受精方式哪一种更优越(有利于受精卵的形成)?

11.讲解: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联系动物的生活环境,能说出受精卵在水中发育,与体内受精相比,受精率要低的多,所以体外受精的一般是卵生的,通过产生大量的卵来保证卵的受精。

12.展示设问:

不同种类的动物胚胎发育的方式也不一样。卵生和胎生是两种主要胚胎发育方式,它们本质的不同具体表现在哪里?

13.学生思考:观察图,联系生活、学生得出动物的胚胎发育的不同点:发育场所和营养来源,并分别说出具体的区别。

14.讲解板书:2)动物的胚胎发育:

方式 发育场所 营养来源 卵生 母体体外 卵中的卵黄 胎生 母体子宫内 母体供给 卵胎生 母体体内 卵中的卵黄 15.提问:你能举出常见的一些胎生动物和卵生动物吗?

16.学生举例:胎生有猫、狗等,卵生有鸡、鸟、鱼等。

17.补充:卵胎生的胚胎发育方式的具体表现,在自然界中只有少数的动物如鲨鱼、蝮蛇等。

18.展示:投影放在培养皿里的打开的新鲜鸡蛋,让学生观察,认识到卵生动物的卵很大

19.讨论:

1)卵生动物的卵比胎生动物的卵要大得多,这对胚胎发育有什么意义?

2)胎生和哺乳,对哺乳动物的繁殖有什么意义?说说理由.

20.思考回答:卵生动物的卵大为胚胎发育提供更多的营养物质;而胎生和哺乳使动物的成活率要高,在母体里安全、温暖、营养有保障等。

21.展示提问:利用多媒体展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过程的录象和图片

22.得出结论:变形虫是分裂生殖;水螅是出芽生殖。芽体从母体上脱落下来,可以长成新个体。

23.思考讨论:变形虫和水螅的生殖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与动物的有性生殖方式在本质上有什么不同?

24.学生比较:比较发现都是直接由母体产生新个体,没有涉及到精子和卵的受精过程,确认这种生殖方式与有性生殖是不同的

25.归纳板书:2.无性生殖:像变形虫和水螅那样,不需要精子和卵子结合,直接由一个母体产生个体的生殖方式,称为无性生殖。

26.小节:动物的生殖方式具有多样性,你能整理出,完成课本中框架图吗?

27.过渡学习:新生命诞生后,经过生长发育,最终都要衰老死亡。衰老的实质和死亡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28.学生自学:

29结论板书:二、衰老和死亡

1.衰老的实质:身体各部分器官系统的功能逐渐衰退的过程。

2.死亡的标志是心脏、肺、大脑停止活动,其中大脑停止活动是死亡的主要标志

30.讨论:

1)人的衰老有哪些表现?延缓衰老有哪些方法?

2)我们能为老人做些什么?

31.讨论回答:略。答案丰富、多角度地来说明该社会问题;了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增强尊老意识,树立社会责任感。

32.小节:关怀老人,使他们平安、幸福地度过晚年生活,也是我们年轻人的义务。

33.课堂练习:

1)蚯蚓被截成两段后,过一段时间,能长成两条蚯蚓。这是分裂生殖吗?为什么?(不是,是再生现象)

2)有人说,青蛙在繁殖时期,雌蛙和雄蛙有抱对现象,所以青蛙的生殖方式是体内受精。这句话对吗?为什么?

3)说出五大类脊椎动物的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和胚胎营养来源。

34.课后作业:

说出:鸡、狗、鳖、蛇、鲸的受精方式、胚胎发育方式和胚胎营养来源。

35.课后小节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