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导学案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安塞腰鼓》导学案第3页

9,安塞腰鼓的声音使人联想到什么?

  联想到落日古战场,电闪雷鸣和人的大彻大悟。

10,这三段联想运用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好处?

  运用排比,运用联想想象,从内容上增加了文章的内涵,从形式上增强了语言的气势。

11,"容不得束缚......的那么一股劲"这句话应怎样理解?

"那么一股劲"要打破那些束缚人、羁绊人、使人闭塞的种种障碍,展示生命的活力。展示陕北高原人们的粗犷、豪迈、开朗的性格特点。

四:小结

  文章描写安塞腰鼓的特点:壮阔、豪放、火烈。先实写,用排比、连喻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然后用虚写,通过联想和想象,写安塞腰鼓给人的感受,写出陕北高原人们的性格特点。

  

五,作业

  完成课后研讨与练习一、二题。

                第二课时

一, 预习:阅读课文,思考课后研讨与练习。

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研讨了课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部分内容,今天我们再来分析一下作者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

二, 正课

1, 朗读课文,注意读出节奏、重音和感情。

文章第二部分"好一个安塞腰鼓......阵痛的发生和排解"是怎样描写安塞腰鼓的响声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安塞腰鼓声音的回响。第一句写声音撞击在山崖上,山崖发出回响;第二句写声音撞击在观众的心里,观众的心里发出共鸣。第三句写声音引起的豪壮的抒情、严峻的思考和土地阵痛的发生和排解。

  

2,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安塞腰鼓的沉重的响声、气势非凡的反响。

3, "它使你惊异于那农民......奇伟磅礴的能量"这些后生们穿的农民衣着,吃的是红豆角角老南瓜,过的是贫困的生活,哪里来的那么强大的力量?

  他们有着自然\健康的生命,是原始的,未经人工雕琢的\没有半点污染的、不掺杂任何杂质的完完全全的生命.这是他们力量的源泉.

  

5,为什么说"多水的江南是易碎的玻璃,在那里打不得这样的腰鼓?"

  江南流水更多地表现肉柔媚的风格,而安塞腰鼓需要承载这样原始、粗犷的生命力量的"厚土"。

6,第二部分的从"好一个安塞腰鼓"到"成了茫茫一片"写了什么?

  总结上面三层的意思,从力量、声响、光影的变换、艺术的享受写安塞腰鼓的舞姿给人蓬勃的想像力。从安塞腰鼓沉重的响声写给人心的净化。从后生们生命中喷发出来的力量写安塞腰鼓给人心灵的震撼。

  

7,倒数第四段中的"交织!旋转!......升华"这几个词能不能对调?为什么?

因为这几个词的排列按一定的顺序:从小到大,从低到高,从中心到四周,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