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5《登高》教案5
2018-2019学年鲁教版必修5《登高》教案5第2页

  【明确】从情境与人物的关系入手。

  3、赏读文本:

  (1)赏读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①这两句诗共写了哪些景物?

  【明确】这首诗首联共写了六种景物:风、天、猿、渚、沙、鸟。十四字写六种景,极为凝练。

  ②这些景物各具有怎样的特点?它们分别表现了怎样的一种意境?

  【明确】分别用"急""高""啸哀""清""白""飞回"来描写。

  急风使人感到非常冷。既有身体的,又有心灵的。但更主要是心灵的。

  天高,显得天底下的人很渺小,很孤单。

  哀猿,使人听到它的叫声非常悲凉。

  飞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食物的鸟。因为是深秋了,食物很少了。也可以是一只找不到家的鸟。它在到处盘旋,寻找自己的巢。还可以是一只跟鸟群失散的鸟。赏析时要敢于展开想象,用自己的想象去填充诗给我们留下的空白。总之,这是不是一只欢乐的鸟呢,是一只孤独痛苦的鸟。

  我们不能把它想象成一只欢乐的鸟,而且只能认为是一只,而不是多只。这是因为我们都是根据杜甫此时此刻的处境去想象的。此时杜甫孤单地一个人在外漂泊。

  诗人王维笔下也写过一种鸟,"鸟鸣山更幽"。它们有什么不同吗?

  王维笔下的鸟是悠闲自在的鸟。王维特别向往幽静的大自然。鸟就是王维的化身。

  ③诵读指导:我们也要化身为杜甫,站在高天下、急风中,面对清渚、白沙、孤鸟,诵读一下这两句。"风急"--要读得很凄寒,似乎在牙齿间颤抖着读出这两个字;"天高"--调子要很高并带拖腔,冲上去,描绘得很辽远,但内心很孤单渺小;"猿啸哀"--要有欲哭的调子;......读"鸟飞回"--要想,我杜甫孤独漂泊,远离家乡,我多么想回家呀,我已是晚年了,我还有回到家的那一天吗?语调、表情、动作都要配合上。"天高"--要仰视,清渚、沙白--要俯视,"鸟飞回"--要远望,向着家乡看。

  (2)师生共读,赏读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①这两句诗是纯粹写景吗?如果不是,诗人在感慨什么呢?

  【明确】颌联只写了两种景物落木、长江。由落木,想到了树,由树及人,还是要联系杜甫的此时此境来联想。杜甫看到落叶飘零,肯定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生命是短暂的。倏忽就是百年。杜甫生于712年,卒于770年,活了58岁,写这首诗时是767年,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

  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呢?应该是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朗诵?你就是杜甫,面对萧萧落木,你应该是什么心情?读这句你应该想什么?你心里的这两句,心里想--我老了;我怎么这么快、转眼间就老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