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 琵琶行 教案4
2017-2018学年语文版必修二 琵琶行 教案4第2页

作者的身世背景

可以根据第三册语文课本第40页课下注释3,即"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时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引导学生从注释中挖掘诗人的身世背景。

诗文的通读和通译

1、可以放录音让学生听全诗。放录音的话,学生只听不读,效果较差。

2、不如找6个同学通读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和五段"诗文"。

3、同时再找6个同学通译全诗,6个同学分别读诗前"序文"的译文和五段"诗文"的译文。

诗文较长,通读和通译全诗,不仅预习、熟悉了全诗,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还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和放录音相比,效果会更好。

诗歌内容的解析和归纳

(一)序文与诗文的关系

1、序文的作用

(1)归纳概括全诗的内容。介绍了时间、地点、人物身份及遭遇、写作缘由等内容。

(2)与诗文的内容形成照应关系。引导学生对照序文和诗文,分别找出对应位置,并标示出来。序文中开头到"送客湓江口"照应诗文第一段;接着到"转徙于江湖间"照应诗文第二、三段;接着到序文结尾处照应诗文第四段。

2、链接高考

明确序文和诗文这种对应关系,对解决高考题有帮助,因为序文中包含了很多暗示信息。比如2006年高考"诗词鉴赏":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题竹石牧牛并引 黄庭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