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教案
2019-2020学年人教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阿房宫赋 教案第2页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赋"。我们初次接触这种文体,应抓住这个特点来研读课文。即不但要像读别的文言文那样准确理解字句,疏通文意,而且要看作者是怎样运用铺陈夸饰的手法,华美的文辞来"体物写志"的。

二、解题:

1、作者简介

杜牧(803~852),字牧之,唐代京兆万年(陕西西安)人,著名诗人、文学家,唐宰相杜佑之孙。文宗太和二年(828)进士,授弘文馆校书郎。为人耿介,不屑逢迎。曾为宣州、扬州等府幕僚。回京后,历任监察御史,黄、池、睦等州刺史,官终中书舍人。杜牧年少时即有经邦济世的远大抱负,犹喜论政治、军旅之事,主张固边、削藩,曾注曹操所定《孙子兵法》十三篇,人称其有"王佐之才"。杜牧的文学创作有多方面的成就,诗、赋、古文都足以名家。他主张凡为文以意为主,以气为辅,以辞采章句为之兵卫,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关系有比较正确的理解。并能吸收、融化前人的长处,以形成自己特殊的风貌。在诗歌创作上,杜牧与晚唐另一位杰出的诗人李商隐齐名,并称"小李杜"。他的古体诗受杜甫、韩愈的影响,题材广阔,笔力峭健。他的近体诗则以文词清丽、情韵跌宕见长。

2、赋体概说

赋:在古典文学中,与诗、词、歌并称。赋是由《诗经》《楚辞》发展而来,前者是赋的渊源,后者是赋的近源。赋大体上经历了骚赋、汉赋、骈赋、律赋、文赋等几个发展阶段。在晚唐时的古文运动的影响下,赋又发展为"文赋",它句式参差,押韵比较随便,重视清新流畅,杜牧的《阿房宫赋》就是一篇文赋。至于赋的作用,班固说:"或以抒下而通讽喻,或以宣上德而尽忠孝。"也就是说,赋的作用是用来表达人民的愿意,讽喻政宁。在特点上,刘勰说过:"赋,铺采媸文也。"借景抒情,铺叙风物,极尽铺陈夸张之能事,托物言志,卒章显志,以寄讽喻之意是它的写作特点。

3、写作背景

杜牧所处的时代,政治腐败,阶级矛盾异常尖锐,而藩镇跋扈,吐番、南诏、回鹘等纷纷入侵,更加重了人民的痛苦,大唐帝国,已处于崩溃的前夕。杜牧针对这种形势,极力主张内平藩镇,加强统一,外御侵略,巩固国防。为了实现这些理想,他希望当时的统治励精图治,富民强兵,而事实恰恰和他的愿望相反。穆宗李恒以沉溺声色送命,接替他的敬宗李湛,荒淫更甚,"游戏无度,狎昵群小","视朝月不再三,大臣罕得进见",又"好治宫室,欲营别殿,制度甚广",并命人"修东都宫阙及道中行宫",以备游幸,对于这一切,杜牧是愤慨而又痛心的。他在《上知己文章启》中明白地说:"宝历(敬宗的年号--引者)大起宫室,广声色,故作《阿房宫赋》。"

4、阿房宫介绍

阿房宫是秦始皇称帝时修建的皇宫。位于今西安市西郊赵家堡和大古村之间,据说里面能容纳上万人,还能竖立五丈高的大旗杆。想象昔日之规模,实在使人惊叹不已!阿房宫的修建一方面是要显示皇帝的威严,另一方面为了容纳更多的人进行朝拜。据史书记载,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大业中,每征服一国,便在京城咸阳北坂仿照其国宫殿重新建造,称为"六国宫殿"。秦始皇一次就把各地的12万领主和富商大贾迁徙咸阳,昔日咸阳宫殿林立,人口急增。但是咸阳南临渭水,北靠高原,无发展前途,于是秦始皇便向渭河以南的广阔平原拓展。公元前212年,他征发70万刑徒,在西周沣镐附近兴建阿房宫前殿,谁知,前殿尚未竣工,秦始皇便死去。他死后,秦二世继续营建。相传,阿房宫大小殿宇共700余所,一天之中各殿气候不尽相同。秦始皇生前,把从六国掠夺来的珠宝、美女深藏宫内。他巡回各宫室一天住一处,死时,还未把宫室住遍。秦朝末来,项羽火烧阿房宫,据传大火三个月不熄,加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