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新人教版语文《第20课:创造宣言》教案教学设计第2页

  初读课文,思考本文采用了哪几种表达方式,以哪种表达方式为主,明确文体。

  议论和叙述两种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本文是一篇议论文。

理解标题的含义

  这是一篇驳论文,作者针对五种"不能创造"的借口,运用大量典型的事例与文质兼备的名言警句,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并发出了"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的创造宣言。

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4)用不同的人创造出不同的崇拜者,引出教育者要创造真善美的活人,要以集体之力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或彼此崇拜的活人,明确何谓"创造"。

第二部分:(5-11)从客观与主观两方面,批评了一些人的错误看法,指出"处处""天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12-15)有了人人都能创造的信念之后,还要从一点一滴做起,不能像东山樵夫那样,要让创造之神常住心中。

第四部分:(16)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激励人们用自己的"汗""血""热情"去创造。

第二课时

六、细读感悟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联系本单元前面3篇课文,思考课文第二部分的论证方式与哪一篇相同。

  与《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相同,通过驳论达到立论的目的。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结论: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阅读第三、四部分,思考:

用一句话概括第三部分的内容。

东山樵夫只见茅草,不见树苗,把树苗与茅草一起焚烧,毁掉了原本能长成参天大树的树苗。

写东山樵夫的故事有什么作用呢?

这是比喻论证,说明丧失创造力的可悲下场,从反面论述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一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