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 子规 教案3
2017-2018学年粤教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咏物诗四首 子规 教案3第3页

 子规与"不如归去"

春山无限好,犹道「不如归」。(范仲淹〈子归〉)

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柳永〈安公子〉)

南北东西春总好,杜鹃何苦劝人归。(王庭珪〈暮春感怀〉)

春鹃语,从来劝我,常道「不如归」。(陈瓘〈满庭芳〉)

自出锦江归不得,至今犹劝别人归。(杨万里〈闻子规〉

3.总结子规意象在古诗中的常用寓意:凄凉、哀伤、哀怨、思归、乡思。

4.背诵《子规》

5. 由《子规》这首诗歌的赏析,我们一起来总结一下咏物诗鉴赏的步骤和方法。

① 有感情的朗读诗歌

② 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③ 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④ 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⑤ 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⑥ 体会诗人手法的高妙。

⑦ 拓展积累

参考材料:

1.把握所咏之物的特点

既然是咏物诗,当然要写所咏之物的形态、色泽、特征,追求贴切逼真,但如果仅仅是客观的描摹,满足于形似,那也不是一首好的咏物诗。也就是说,不但要形似,而且要神似。

如"本以高难饱,徒劳恨费声。五更疏欲断,一树碧无情。薄宦梗犹泛(行踪漂泊不定),故园芜已平。烦君最相警,我亦举家清。"(李商隐《蝉》)这是一首咏物诗,以蝉喻作者自己。前四句写蝉的艰难处境:由于自命高洁,总是食不果腹;虽然竭尽全力地叫,也是白费精神,得不到同情。这实际是说诗人自己。下面四句则直抒胸臆。三联上句说自己官位低微,无所归依;下句说田园都荒芜了,还做这个官干什么呢?透出要辞官归隐的心意。尾联又把自己的命运和蝉联系起来,从蝉的叫声得到警示,醒悟到自己和蝉一样清苦。作者是怀着崇敬和同情的心情写蝉的,用蝉来警戒自己,要像蝉那样保持清高和廉洁,即使政治环境恶劣,也永远不变初衷。

2.通过所咏之物的特点,体悟诗人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

陶渊明咏菊,抒写自己悠闲适、不慕富贵的心境;陆游咏梅,表明自己为媚于俗、坚守正义的气节。由于作者的经历遭际、情趣爱好以至观察角度的不同,即使写同一事物,他们也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表达出不同的感情来。当然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含有诗人明确意识的寄托。但是一首优秀的咏物诗,总是以其生动的形象和强烈的美感吸引读者,而且有意无意地透过所咏之物,或流露诗人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理解,或隐含生活的道理。这就是我们在读解时要细加领悟的。

如"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李贺《南国十三首》)这是李贺辞官回乡居住在昌谷家中所作。诗中第一、二句是写新花开,三、四句则写暮春花落,通篇把花人格化。花开时像越女那双水灵灵的眼神和那副白里透红的漂亮的脸蛋,美不胜收。可是好景不长,一到日暮(暮春)百花凋零,落红满径。"可怜"乃惜花伤春之情,也是诗人自伤自悼之词。末句则用拟人的手法写落花身不由已的时候的状态。从表面上看"嫁与东风"是自愿,"不用媒"证明了这一点。其实娇花又何尝愿意离开枝头。"嫁与东风"虽"不用媒",仍是不自主的事情。花盛开时未嫁,而花凋零时始嫁,则培增惆怅。其实,这是一种悲剧的气氛,却从欣喜的情调来写它。似乎反常,又合乎诗中旨趣之道。联系诗人当时的境况,诗人才不过二十多岁,正当风华正茂,却不被当局所用,怀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