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5页

 五、边疆地区开发与经济重心的南移

1、边疆地区的开发

  秦始皇修灵渠,沟通了长江和珠江水系,便利了中原和岭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丝绸之路使中原先进的丝织技术和冶铁技术传到西域地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开发了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隋唐时期,统治者开明的民族政策,促进了汉族和少数民族的经济交流,封建的生产方式开始向边疆地区扩展,辽宋夏金元时期进一步扩展。特别是元明清三朝的统一,使边疆地区得到进一步的开发。

  2、经济重心的南移

  东晋南朝时,江南地区的开发出现了一次高潮,使得南北经济趋向平衡,为以后我国经济重心南移打下了基础。唐朝安史之乱后我国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到五代时期全国的经济重心继续南移日益成为全国经济先进地区,而且人口数量超过北方。南宋时,全国的经济重心由北方移到了南方,形成南方经济领先于北方的格局,南方最发达的江浙地区长期成为全国的经济重心。

  

出现这一现象的原因主要是:①从唐朝中后期开始北方战祸频繁、社会动荡,而南方地区相对安定;②由于战祸,北方劳动人民大量南迁,给南方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③在此阶段,南方政权统治者大多比较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很多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措施;④都城南迁,政治重心南移,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南方的经济发展;⑤南方自然环境较北方优越,更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同时南方的海外贸易也较优于北方。

  

  六、古代中国的经济政策

  

  1、封建社会的重农抑商政策:

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崛起;商鞅变法,奖励耕战,实施了一系列重农抑商政策。中唐以来,重农抑商政策有了某种松动。朝廷对海外贸易的鼓励以及官商分利政策的实行,使商人地位得以提高。明清时期,朝廷昧于商品经济日益发展的大势,固守农本思想,严格限制商人活动,重征商税,严厉控制民间对外贸易,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其实质是封建国家利用政治手段使小农经济不致全面崩溃,保持自然经济结构,维护封建生产关系,阻止、延缓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封建社会末期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曾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