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天津市2010届高三历史复习专题十: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第2页

  稻麦的贫瘠沙洼地也被利用起来。耕地面积的不断扩展,使粮食总产量大幅增加,养活了众多人口。

  

  5、以地主土地所有制为基础的土地制度:西周的井田制是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也是分封制的经济基础;春秋时期井田制逐渐瓦解,被封建地主阶级土地私有制代替。曹操实施流民与土地相结合的屯田制,促进了北方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北魏孝文帝实行均田制,隋唐时继续沿用,唐中期由于土地兼并现象严重被破坏。屯田制和均田制都是封建社会的土地国有制,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保证了国家兵役、徭役的征发和国家的财政收入。封建土地私有制大体分为三种类型:即国有土地所有制、地主土地所有制、农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所有制占主要地位,是封建生产关系的基础。

  

  6、与土地制度相适应的赋税制度:春秋时期: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鲁国实施"初税亩",实质是承认土地私有,促进了井田制的瓦解。汉代实行编户制度,加强了百姓的管理。隋唐实行租庸调制,规定纳绢代役,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也保证了国家的赋税收入。唐中期的两税法,按照土地和资产交税,改变了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明朝张居正在全国推行"一条鞭法",将原来的田赋、徭役、杂税,"并为一条",折成银两,分摊在田亩上,按人丁和田亩的多寡来分担。纳银代役的规定,说明农民对封建国家的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赋役征银的办法适应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需要,有利于农业商品化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清朝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田亩,征收统一的地丁银。废除了人头税,国家对农民的控制进一步松弛。

  二、古代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线索及其特点

  

1、 生产技术精湛:

  金属冶炼技术:商朝时有了青铜铸造技术,春秋战国时期发明了铸铁柔化处理技术,北魏相州以制造军刀著称。魏晋南北朝时期,百炼钢技术已相当成熟,又发明了把生铁和熟铁合炼成钢的灌钢法。唐朝的铸造业已普遍采用切削、抛光、焊接等工艺。

  

丝织技术:丝绸之路大量丝绸遗物的出土说明汉代丝织业的成就。曹魏的纺织业中心襄邑、洛阳设专门的织造机构。吴国培育出八辈之蚕,缫丝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