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必修5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Word版含解析
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人教版语文必修5导学案:第三单元 第9课   Word版含解析第4页

试分析此句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效果。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使用的是拟人手法,"躲"字形象鲜明,生动地说明了暗示性和概念之间的关系。概念意义,也就是我们平时理解的意义,或者说是字面上的相对固定的意义,一般称之为"言内义"。而所谓"暗示意义"也就是诗歌语言的潜在意义,"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一般称之为"言外义",它能构成"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4."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如何理解句中的"一言难尽"和"富于感染性启发性"?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一言难尽"是指诗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性特征,它是由诗句的暗示性决定的。课文注释中引用《庄子·外物》中的话:"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这个"意"就是词语字面意义之外的意味,也就是课文所说的语言形象的"潜在的力量"。

(2)"富于感染性启发性"是说诗句的暗示性最能引发鉴赏者的想象和联想,从而受到感染,如由"木"引起的落叶的联想。

微任务活动四 鉴赏本文作为文艺随笔的艺术特色

1.选题小,论理深。

文章旨在阐释文艺学原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若从纯理论的角度入手,恐怕会写成比较艰深的学术论文,故作者选取"木叶"形象作为论题,把深奥的道理附着并渗透于有关"木叶"的诗句的品读玩味中,言近而旨远。

2.巧探究,如剥笋。

全文的论述层次和每一段的层次,都体现出逐层深入、水到渠成的特点,就如同剥笋,层层揭示,最后让读者豁然开朗。作者先从现象分析入手,引用一些名家名诗,发现在古人的诗词中,为什么常见"木叶",而"树"与"叶"很少连用?于是作者由现象而到本质,进行深入探讨,从而得出"木"的两个艺术特征。由于作者采用这种层层设问、逐步深入的方法,使文章有条不紊、纲目清晰,最终水到渠成,让读者对文章要谈论的问题了然于胸。

林庚先生认为,诗歌语言的精妙在于它的暗示性,这种暗示性常常会形成一个美好的传统。但是也有人认为,这种传统一旦形成,会给文学创作造成俗滥的流弊。对于这个问题,你是怎么看的?请根据自己的阅读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观点一)我赞同林庚先生的观点。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这暗示性成为一种"潜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