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
语文:1.1《荷塘月色》学案(2)(新人教版必修2)第2页



  (第2组)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第3组)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运用通感手法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第4组)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第5组)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小结

  本段运用比喻、拟人、通感等手法,描绘了月下荷塘的美景,这些手法令人浮想联翩。更绝的是全段不着一个"月"字却处处有月。请同学们朗读品味。

  (二)诵读鉴赏第5段。

  1.提问:本段写月色,月色本是难写之景,作者借哪些景物,写出荷塘上月色的特点?

  明确:写荷塘上的月色,通过"叶、花、树"来表现月色,写出了月色朦胧飘渺的特点。

  2.提问: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试结合语境分析这些动词的特点。

  明确: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宣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3.小结

  本段虽着意写月色,但又处处不忘荷塘,用几个传神的动词,从不同角度写出淡月辉映下荷塘里雾光叶色、水气交相杂糅而形成的朦胧景象,使难状之景如在眼前。请同学们看着挂图展开想象,进入情景,朗读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