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学案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学案第2页

  提示: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3.如何区分种群的波动是周期还是非周期?

  提示:根据该种群波动在两个波峰之间相隔的时间是否相等。

  

  1.种群波动的原因

  种群波动是指处于平衡状态的种群,随时间发展其种群数量围绕某一饱和量上下波动的现象。

  (1)环境条件变化可引起种群数量波动,如干旱、酷暑、严冬、流行疾病等因素可使种群数量减少;而温和、湿润、风调雨顺等年景会使种群数量增加等。

  (2)种群自身特性也可引起种群大小波动,例如种群增长率随密度改变而变化时,种群动态可以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包括稳定、有规则波动和无规则波动等。

  2.自然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常见类型

  (1)季节变化:主要与环境季节性变化和生物适应性相关,同时也受种间关系(主要是食物关系)所影响。

  (2)年变动:如旅鼠、北极狐3~4年周期;美洲兔、加拿大猞猁9~10年周期。

  (3)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动:根据现有长期种群动态记录,大多数生物属于不规则的。由环境的非周期性突然变化引起,如一些突发性的自然灾害。人类活动对种群数量的非周期性变化也起很大作用。

  (4)种群暴发或大发生(如蝗灾、赤潮)。

  3.种群的动态变化图示

  

  

种群数量的调节   

  1.种群数量的外源性调节因素

(1)气候是对种群影响最强烈的外源性因素,特别是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如沙漠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