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学案
2018-2019学年浙科版必修三  第四章 第三节 种群的数量波动及调节 学案第3页

  啮齿类动物和鸟类的种群数量总是与降雨量有着直接的关系。

  (2)食物也是调节种群数量的重要因素,在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必然发生激烈的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3)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随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群密度越大,抑制增长的作用力也就越强。因此对种群数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

  (4)捕食也能把种群密度压制在一个低水平上。

  2.种群数量的内源性调节因素

  (1)领域行为对种群密度具有明显的调节作用,如鸟类在繁殖季节常常独占并保卫一块领域。

  ①在种群密度高的年份只有少数处于优势的个体占有领域,而竞争力弱的失去领域,因而失去繁殖后代的机会,防止种群密度过大而过度消耗资源。

  ②种群密度小时:全部雄鸟均占有领域并繁殖后代,使种群数量得以增长。

  (2)内分泌调节:由于社会压力加大,刺激中枢神经系统引发内分泌失调,会导致种群数量波动。

  

  1.气候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有何特点?

  提示:气候因素对种群的影响不受种群密度的制约,在任何密度下种群总是有一固定的百分数受到影响,因此气候因素在调节种群数量时对种群密度是无法起到调节作用的。

  2.捕食、寄生、流行病等因素调节种群数量有何特点?

  提示:这些因素的调节强度随种群密度的加大而增强,而且种群受影响个体的百分比也与种群密度的大小有关。

  

  1.气候、食物、病源物和寄生物、捕食等因素对种群数量波动调节的归纳

  

调节因素 原因 实例 气候 许多生物不适应极端的气候变化而引起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如极端的温度和湿度变化 连续高温,常可以使蚜虫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食物 食物不足时,种群内部会发生激烈竞争,使很多个体不能存活或不能生殖 长耳鸮以雪兔为食,在雪兔数量很少的年份,长耳鸮只有20%的孵窝率 病源物、寄生物 病源物和寄生物的致病力和传播速度是随着种群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的 恶性传染病对生物种群数量的影响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