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下语文)
免费下载《第9课:鱼我所欲也》教案教学设计(部编版九下语文)第2页

  是儒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地位仅次于孔子,后世常以"孔孟"并称。他生活在兼并战争激烈的战国中期,政治上主张"法先王"。在孔子的"仁"学基础上,提 出了系统的"仁政"学说,主张行"仁政"以统一天下,曾游说梁、齐等诸侯国君,均不见用。退而与弟子万章、公孙丑等著书立说。其言论和行动的记载,保留在 《孟子》一书中。此书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富特色的散文专集。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既滔滔雄辩,又从容不迫;尤长于譬 喻,用形象化的事物与语言,说明复杂的道理。对后世散文家韩愈、柳宗元、苏轼等影响很大。

  2.解题。

  孟子主张人性是善的,他认为人生而具有侧隐之心、羞恶之心、礼让之心、是非之心。只要不使这些" 善心"丧失,就在道德方面具备"仁义礼智"。本文就是从这种理论出发,阐明了义重于生,义重于利和不义可耻的道理。提出"舍生取义"的主张。孟子认为,如果把生命看得比义更重要,就会做出各种不义的事情来。他对比了两种生死观,赞扬了那些重义轻生、舍生取义的人。斥责了那些苟且偷生。见利忘义的人。告诫人们要辨别义和利,不要失去"本心"。

本文行文流畅,论证严密;引譬设喻,生动形象;排比铺陈,气势恢弘。体现了《孟子》一书的文笔特点。

三、朗读全文,整体感知 (多种方法、不同类型学生、教师范读)

  1、要求学生认真听清老师的断句、节奏,标记生词。

  落实下列字词的读音:

  死亦我所恶(wù) 罪恶(è) 蹴(cù) 不屑(xiè) 今为(wèi)宫室之美而为(wéi)

  2、生朗读课文注意不读错音,读好句子的节奏和重音,要读得流畅,朗朗上口,读出语言气势和感情。

 四、自主学习、弄懂词义、合作翻译 (补充翻译内容)

  【第1段】

  [原文]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译文] 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注释] 熊掌:熊的脚掌,古人认为珍贵的食品。兼:本义为一手持两禾,引申为同时进行几件事或几样东西,同时得到。

  [原文]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原文]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译文]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注释] 甚:超过。故:所以。为:做。苟得:苟且取得。意思是只为求利益,不择手段。

  [原文]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

  [译文]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注释] 恶:厌恶。患:祸患。辟:同"避",躲避。

  [原文]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译文]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

  [注释] 如使:如果,假使,下文"使"同义。莫:没有(什么)。凡可以得生者: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者"在这里指代办法。何不用也:什么手段不用呢?

  [原文] 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

[译文]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