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6
2018-2019学年鲁人版必修四《我不是个好儿子》教案6第2页

三、交流探究,深层解读文本

交流探究一:你如何评价本文的文风?

先请学生畅谈观感,并佐以例证。然后师生明确--

哈兹利特曾说过:"以亲切的风格写作,不是容易的事。"对于如今一些中学生一味追求浮华的文风的不良倾向,贾平凹的《我不是个好儿子》就是一个极好的正面教材。本文"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以简洁平易的语言,抒真情,写实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母亲之形象跃然纸上,母子之真情感人至深。

其实,"素描"不只是一种技法,更是一种心态,它表现了作者驾驭语言的功力,又显示出作者的人生境界和审美取向。素描是中国绘画的一种传统技法,其特征是用简练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特征,突出其神韵,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这种绘画手法借鉴到文章的描写上,就是追求淡雅平实,不精雕细刻,不浓墨重彩,而是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以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练的语言,寥寥数笔就能勾勒出活生生的形象来。

交流探究二:"我"到底是不是个好儿子?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深入讨论,仁智各见,但要紧扣文本,言之有据。

内容预设:

当别人都在关注你"飞得高不高时",只有她关心你"飞得累不累",这个人就是母亲。相对于父母的付出,儿女对父母所做的永远微不足道,从这层意义说,我们可能都不是好儿女。其实,"我"到底是不是个好儿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钦敬作者的自我剖析精神和内省反思意识。

让我们通过文中多次写到的"钱",倾听一下作者的心声吧--

在纸灰飞扬的时候,突然间我会想起乡下的母亲,又是数日不安,也就必会寄一笔钱到乡下去。寄走了钱,心安理得地又投入到我的工作中了,心中再也没有母亲的影子。

我心里明白,给母亲寄钱并不是我心中多么有母亲。

母亲收到寄去的钱总舍不得花,听妹妹说,她把钱没处放,一卷一卷塞在床下的破棉鞋里,几乎让老鼠做了窝去。

我还是掏出身上仅有的钱给她,我说,钱是不能代替孝顺的,但我如今只能这样啊!

当母亲把一卷一卷的钱差点给老鼠做了窝时,当母亲把按照儿子的意愿买来的零嘴分给邻家的孩子们时,当母亲为了安慰病中的儿子把钱紧紧握在手里时,作者在反思:母亲需要的难道仅仅是钱吗?谁能体味到母亲心中的孤独、枯寂甚至懊恼?但这一切就像平静水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