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费下载原创《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案
免费下载原创《第12课:论语十二章》教学设计教案第2页

  ④不亦说(yuè)乎:不也是很愉快吗?不亦......乎,表示委婉的反问语气。乎,语气词,相当于"吗"。说,通"悦",愉快,高兴。

  ⑤朋:文章中指同一师门志同道合的师兄弟。 ⑥知:了解

  ⑦愠(yùn):生气,发怒。 ⑧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的人。

  ⑨学而:和下文的"雍也""述而"等都是《论语》的篇名。篇名只是从各篇第一则语录中摘取两三个字而来,并没有特别的意义。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学习方法)?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修身做人)?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修身做人)"《学而》

  译文 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又按时去复习它,不也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到这里)来,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第一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讲的是学习的方法:要好好学习,享受学习。第二句"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è)乎?"讲的是修身做人和学习的乐趣:学友间要互相激励,探讨。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yùn),不亦君子乎?"讲的是修身做人、为人态度,为人要有有君子的风度,属于个人道德修养范围。

4.朗读、背诵。

第二则

  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曾[zēng]子①曰:"吾[wú]②日③三省[xǐng]④吾身:为[wèi]⑤人谋⑥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⑦乎?传⑧不习⑨乎?"(《学而》)

  ①曾[zēng]子:即曾[zēng]参[shēn](前505--前436),姓曾,名参,字子舆[yú],春秋战国间鲁国蓝武城(现在山东嘉祥,一说山东平邑)人。孔子的学生。

  ②吾[wú]:人称代词,我。 ③日:每天。

  ④三省[xǐng]: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省,自我检查,反省。

  ⑤为:替、帮。 ⑥谋:考虑事情、办事。 ⑦信:真诚,诚实。

⑧传[chuán]:老师传授的知识。 ⑨习:温习。

2.小组合作翻译

  曾[zēng]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修身做人)"《学而》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跟)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知识是不是复习了过呢?"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讨论修身做人,思想品德修养。

4.朗读、背诵。

第三则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修身做人)"《为政》

1.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把握重点字词。

  子曰:"吾十有(yòu)五①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⑥心所欲,不逾(yú)⑦矩(jú)⑧。"(《为政》)

  ①十有[yòu]五:指15岁。"有"通"又",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②立:站立,站得住,这里可以理解为独立做事情。

  ③惑:迷惑,疑惑。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 ④天命:指不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的解释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指对那些于己不利的意见也能正确对待。 ⑥从,遵从的意思;

  ⑦逾[yú]:越过,超过。 矩:本指木工用的曲尺,引申为法度,规矩,规范。

2.小组合作翻译

  子曰:"吾十有(yòu)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yú)矩(jú)。(修身做人)"《为政》

  孔子说:"我童年学习,十五岁的时候开始立志研究学问,三十岁时学问和处事都能自立(有所成就能自立于世),四十岁掌握了知识,立身处事有坚定的原则,遇事就不致被外物迷惑,五十岁的时候我知道了天命,知道了天给予我的使命职责和命运,懂得了自然规律和法则,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时我听到顺耳话能够分辨是非,听到逆耳话能够理解他人,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并明辨是非,到七十岁我的道德修养才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随心所欲,想怎么做便怎么做,也不会超出法度规矩。"

3.理解这则文字所讲内容。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

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